这年头,汽车召回变得很正常,尤其是在国产车和合资品牌之间比拼质量的时候。听说市场监管总局又公告了一波丰田和国产车的召回,感觉像老问题新提法一样。其实我刚出门时,看到街角那家修车店老板正跟人聊这些事,他说:你召回不是问题,是责任。但惯了国产品牌不用召回的人,还真能信这话?
我这个月跟几位朋友聊起,特别是买新能源车的,大家都惯性地挂念这车会不会出问题?要不要天天跑厂家维修?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设计上的新技术带来新风险。去年我接触到一款国产逼格还不错的纯电SUV,开了也挺顺,但我总觉得它那个空调控制单元,和我之前试驾的丰田有点相似的那个版本,怎么总觉得在那个软件上没那么稳(这段先按下不表)……
仅仅是样本少,估算大概也有一两成的国产新能源车,尤其是那种走性价比路线的,可能都在用一些折腾得过的软件版本,能稳定用几年,已经算不错了。你说,像丰田这次召回,原因竟然是空调控制单元出故障?我感觉这就是供应链的博弈——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弹性太大。
具体来说,丰田在硬件供应上其实挺讲究的,但软件调教就像做菜,要参数精准,有点折腾得过啦。厂商得不停升级,特别是进口车和国产车的差别,除了成本问题,还得考虑供应商的配套工艺。比如说,这次他们用的空调控制单元可能只是差那么点硬件调料,就会引发故障,出现失效保护模式导致除雾除霜性能下降。而这个差其实很难避免——在零件买到手里就像买菜,价格便宜的就可能杂牌多,耐用性自然打折。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国产车在这方面其实早已惯用整合供应链策略,价格敏感度高,但控制不了太多核心部件的质量。国产车不像丰田,供应链上有更严格的标准,一旦出现问题,召回也会比国产车‘大包大揽’得多。而且我觉得,大部分国产品牌死磕价格、追求无感事故的动力,更多是为了迎合市场便宜比品质的风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国产车在控制供应链复杂度时,其实质是缩减零件供应商的数量?成本越来越低,耐用性自然跟不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张截图是某国产车厂某个零件供应商的价格清单——那种面向量产的模仿产品,超过五成的零件简直像拼凑的快餐,只要能用就行。这其实和我之前遇到的修理师傅说的很像:国产神车零件也是‘三无’(无厂名、无品牌、无质检),真的贵的零件少,便宜的就不敢用,出了问题就只能往上推责任。
这个过程让我想到设计研发,软件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硬件的质量和供应链的稳定。就像你在厨房做饭,不用最好原料,但至少得保证料新鲜,调料得靠谱,否则一锅粥就变成一锅糊。这次丰田召回软件问题,除了说明它们对安全的重视外,也让我疑惑:国产新能源车是否在软件上不够用心?
我心里一直觉得,国产车厂多依赖拼硬的路线,软件和硬件的匹配度比起丰田还是差点意思。你说,这个软硬结合的供应链博弈,究竟哪个才是最难把控的?我曾经历那些一年两次升级的软件苦恼,好像软件就像肠胃,一碰到硬件上的变化就不适应。似乎厂家对软件的调试还有盲目自信,但实际上,这条网线一样的东西一断,车子就得重启。
我也得承认,丰田在研发方面的经验确实挺丰富的,持续升级方案实力有限可能也是因为它们对可靠性要求极高。只是我挺好奇,像这次之前那些缺陷,厂家是否早就知道,只是因为成本、时间、或者责任转嫁的问题一直憋着?这次出来召回,我反而觉得像是跑龙套——有些问题,可能就是潜藏在供应链深处被点出来了。
说到这,我忽然想:国产车在开发过程中,是不是把硬件算成本的逻辑一贯贯下去,软件方面就没那么用心?这样一来,硬件出问题、软件跟不上,安全隐患就会爆发。这个人生养车从来都没那么简单。
总感觉,制造一辆车就像盖房子。硬件技术越先进,建房的材料越讲究;软件更像装修,设计得好,入住才舒服。可国产车厂的装修往往讲究快完成、便宜一点,可能连面子都赶不上人字拖上的砖。
打个比方,你觉得,进口车和国产车在面对类似故障时,哪个处理更及时?我猜,丰田那一套责任感可能比国产车更扎实点吧。反正买车,除了看价格,我还想问:这车的底薪——修起来的成本,大概是多少?就算是心里有个数,能让自己稍微踏实点。
哦,对了,关于修车的成本我还算了个粗略的数。在国内,一次大修,大部分品牌的空调系统拆开修,纯硬件部分,也就几百块到一千左右(估算,样本比较少)。如果算上人工,可能要五百到一千五。动辄要等几天,且预言后续还得追踪升级,那维修成本其实除了金钱,更是时间的索命——这也是我越发觉得,买车不光花的钱,心情才最难衡量。
有时候我会想,厂家是不是觉得:反正车子出了小毛病,修一修就过去了。像我一位修理工说的,车子小毛病就是车子调料用的不够,调得好就不出故障。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个责任心的问题。国产品牌越来越多了,大家其实都在偷工减料,只会喊性价比高。我觉得,买车最怕隐藏问题,你说,是不是?
这次丰田召回,提醒我:无论国产还是合资,安全都是人生大事。但又有谁每次都能毫无瑕疵?我记得曾经碰到一款国产SUV,刚买一年,导航突然死机。后来修,发现根本没啥大毛病,就是设计得太赶。说了句:这车像是在拼拼凑凑,但心里还总揣着什么时候出现‘软肋’。
也别太苛刻了。谁还没出过点小问题?只是我好奇,国产车厂在这条路上,是否真在改善?或者说,只是在掩饰?你会不会觉得,经常召回的这些,反映的其实是工厂管理的问题?还是厂家对市场的低价策略让它们没法把控芯片和软件的质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某些进口品牌出问题反而能忍?或许是人们心里觉得进口的东西都耐用点?但实际上,细看很多问题,也是零件出货太快,互相不打招呼。
如果让我跟厂商或销售聊这个问题,我会问:你们把责任扛在肩上了吗?或者,你只是在看着的把责任推得越远越好?
有时候我真的搞不懂,买车像买刀,刀的钢质量越好,越能用得长;国产车的钢有时候还挺好,但磨合不够,用起来就像刀背有点钝。只很多人根本没在意这点——就像我那一朋友说:国产车就是能用就行,维修也便宜。但我心里一想:如果车子出了大问题,维修费、时间成本可不是便宜能衡量的。
总结一句,我觉得,归根到底,车的安全性能,还是靠厂家对细节的执着。像我这个行内人都知道,零件选材,软件调试,都是水到渠成的积累。而国产车,如果能在责任链上多下工夫,未来或许可以少一些召回烦恼。但问题是,这个责任链是不是太长、太难把控?
安全其实也像是车里那个倒车镜,平时不用心看,不留意,突然就撞了。你觉得,未来国产车还会继续改进,还是会一直走弯路?我倒觉得,细节上的触摸才是真正能看出一个品牌底蕴的地方吧。(这段真心不知道答案,可能还是慢慢来的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