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赛道上的“深蓝速度”:央企造车新势力的突围战
2024年6月5日,长安汽车的员工食堂里,电视新闻突然插播了一条重磅消息——国务院批准长安汽车母公司分立,汽车业务正式升级为独立央企。
隔壁桌的工程师老张筷子一停,转头对同事笑道:“这下咱们的深蓝,可真是‘国家队’的亲儿子了!”
谁能想到,两年前还被视为“后来者”的深蓝汽车,如今已悄然拿下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品牌从诞生到全球交付50万辆,只用了短短三年。
在新能源车企“烧钱换流量”的混战中,深蓝凭什么跑出这样的加速度?
技术破局:从“增程黑马”到专利开源
去年冬天,哈尔滨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做了个大胆决定:把燃油车换成深蓝SL03。
“零下30度,别的电动车续航打五折,这车靠微核脉冲加热技术,电池还能保持90%效率。”他指着手机APP上的数据说,“一箱油加满电能跑1200公里,接单再也不焦虑了。”
李师傅的故事背后,藏着深蓝的“杀手锏”。
其超级增程技术被用户戏称为“省油永动机”,1升油发电3.63度,搭配60万公里电池零衰减的“金钟罩2.0”,直接戳中了新能源车的两大痛点:续航和寿命。
更让行业震动的是,深蓝今年竟将这套技术的112项专利打包开源,连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电池安全专利也包含在内。
“就像特斯拉当年开放充电专利,这次是真豁出去了。”一位电池专家评价道。
双线作战:左手自研右手华为
在北京亦庄的深蓝智能研究院,墙上贴着醒目标语:“智能平权不是口号”。
工程师小王每天的工作,除了调试自研的AI底盘控制系统,还要和华为团队“隔空对线”——双方联合开发的乾崑ADS SE系统,正通过深蓝S07等20万级车型快速普及。
“传统车企把高阶智驾卖到40万,我们偏要让它开进寻常百姓家。”项目负责人说这话时,展厅里一位宝妈正对着自动泊车的演示屏惊呼:“这功能比我老公停车靠谱多了!”
这种“技术普惠”策略看似激进,实则精准。
2023年深蓝车主调研显示,72%的消费者因“用得起的高科技”下单。
与之对比,某些新势力车企堆砌激光雷达、城市NOA,却因成本高企陷入亏损泥潭。
2030野心:从销量冠军到全球玩家
走进深蓝汽车三周年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跳出的“200万辆年销量”目标让全场哗然。
但CEO邓承浩的演讲出人意料地务实:“我们不玩期货营销,所有规划都对应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他身后的PPT列着一组硬核数字:每年研发投入超营收10%、累计千亿资金砸向“1+4”技术体系(深蓝AI大模型+智驾/座舱/能源/底盘)、30款新车覆盖从紧凑型轿车到硬派越野……
最引人注目的,是刚刚开启预售的旗舰SUV深蓝S09。
这款车以23.99万起售价直接叫板理想L7,却敢承诺“一年不降价”。
“央企背景不是护身符,产品力才是。”一位预订车主在论坛写道,“看中的就是它把百万级空间和华为ADS 2.0打包成了‘全家桶’。”
下半场赛点:央企的担当与野望
当同行还在为活下去发愁时,深蓝已经布局了2500家国内服务网点和2800个海外渠道。
在慕尼黑设计中心,德国工程师们正为欧洲版深蓝L07调整底盘调校。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不能只靠低价。”海外事业部负责人拿起桌上一份报告:《欧盟2035禁燃令下的市场缺口》,“我们要用技术标准说话。”
回望这场逆袭,或许正如长安董事长朱华荣所言:“央企造车的优势,是能把短期利润压力转化为长期技术沉淀。”眼下,深蓝汽车正用一场“技术开源+智能普惠”的组合拳,重新定义新能源赛道的游戏规则。
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这个“国家队新秀”的每一步,都在为“汽车强国”写下新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