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行业迎来多重利好:政策松绑与价值重估
提及便捷灵活的代步工具,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往往是电动车。但实际上,摩托车的普及时间比电动车更早,同样属于高效灵活的出行选择。
不少人对摩托车感到陌生,核心原因在于它在国内多个地区已被纳入“限制范畴”。
近期,我看到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某次会议演讲时的发言,他指出全国有140座城市实施禁限摩政策,并明确表示当前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已无必要。
除此之外,李稻葵还提到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的规定,这一规定给摩托车产业造成了显著损失,也让很多消费者不敢轻易购买摩托车。
今天,我们就围绕“禁限摩政策”与“13年报废期限”这两个话题,分享摩托车领域的好消息。央媒公开支持、公安部出台利好政策,再加上13年报废期问题得到权威部门回应,这些都让摩托车行业看到了新的发展希望。
央媒主动发声:为摩托车正名,挖掘多元价值
长期以来,摩托车一直被贴上“扰民、不安全”等负面标签。不过从今年开始,中央媒体已经着手为摩托车正名。
央视网发表了题为《多城解除 “禁摩令”,新考题来了》的文章,从交通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指出,摩托车占用道路空间少,是日常出行的有效补充形式。
新华网旗下的《半月谈》更是连续发文,明确提出摩托车不是“城市公敌”,而是“交通益生菌”。
央媒的支持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今年以来多地已开始取消禁限摩政策。例如河南信阳、青海西宁等地纷纷调整政策,这一趋势带动大众和媒体重新思考摩托车在现代交通体系中的合理定位。
公安部推出两大举措:放宽考证年龄,简化登记流程
从2025年1月1日起,公安部实施两项新举措,这对摩托车使用者乃至整个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1. 延长摩托车驾驶证的报考年龄上限,这一调整让约1.5亿原本没有资格驾驶摩托车的人群,获得了合法骑行资格。
2. 摩托车注册登记实行“一证通办”,即便在异地购买摩托车,流程也更加便捷,上牌过程也更为轻松。
这两项利好政策不仅让摩托车车主受益,也为摩托车行业注入活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摩托车总销量突破100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3%。
13年报废期能否取消?权威部门给出积极回应
前文提到,李稻葵院长认为13年报废期的规定,导致很多人不愿购买摩托车。毕竟现在的摩托车价格普遍在几万元,部分车型甚至高达几十万元,使用13年就强制报废,对消费者而言确实不划算。
事实上,近年来也有大量网友认为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有待探讨,频繁有人建议取消13年强制报废期。
针对网友的建议,商务部此前已作出回应:随着社会发展,汽车与摩托车的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不断提升,同时道路环境也在持续改善,因此需要完善机动车报废管理制度,下一步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报废标准。
此前一直有消息称,商务部正在研究将13年强制报废改为车况检测制度,但这一消息始终未得到权威部门证实。而此次商务部的正式回应,释放出了积极调整的信号。
总结
央媒的公开支持、公安部的利好政策、商务部的明确回应,以及地方政府推行的摩托车解禁措施,都传递出积极向好的行业信号。未来,摩托车有望与汽车、电动车共同构建多元化出行体系,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春天”。对于这一趋势,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