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越来越贵,Hipster小车上市,年轻人追求实用成新潮

据说欧洲人现在买车,都快跟买房一样难了。车是越来越大,钱包却没有跟着膨胀,除了房价一骑绝尘,现在连“代步”两个字都开始变得奢侈。这年头,想找辆不伤荷包的小车代步,就像在巴黎地铁里找个不挤的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然了,市场不会让你绝望太久——主要怕你破罐破摔,连车都不买。不久前,达契亚出来搅了搅这滩死水,丢了一辆叫“Hipster”的小方盒子出来,长度三米零几,两个门,连拉链都给你省了。说是能坐四个人,但要是西方人那体格,恐怕屁股还是要排队进场。小是小了点,好歹一个行李箱能从七十升扩到五百升,厂家怕你拉不动米,特地把空间做大,反正后排坐不下,干脆塞菜也行。

欧洲车越来越贵,Hipster小车上市,年轻人追求实用成新潮-有驾

这车丑不丑?说不上,反正跟我小时候在亲戚家看到的搪瓷脸盆有一拼,都是实用优先。Hipster,就是不爱赶时髦,命名倒是有反讽意味。反正达契亚一贯不讲究精致,雷诺给它的定位就是谁买宝马怕丢,买Aixam又嫌掉价的人群:你要的不是面子,是票子。

达契亚反正是个法国牌子外加东欧灵魂,骨子里自知没背景,干脆人间清醒。丸子头没得,牛皮沙发别买,氛围灯成本太高,电子仪表盘你爱装不装。天窗没了,自动挡无了,唯一能按的就是刹车,总不能连这也省了吧?反正你不是开车追姑娘,不需要那么多派头;你要通勤,要买菜,要接送孙子,达契亚心里跟明镜似的。

欧洲这几年小电动车价钱涨得比假学历都快。五年前,两万欧元能买辆A0级小玩意,现在涨到两万八。只用短短几年,BBA那种睫毛眼皮一眨都得多掏几千块。你觉得这合理?汽车厂商说:“没办法,环保啊材料啊改进啊,创新总得让消费者来买单。”我寻思您这创新,就是把后备箱卡口做得更难打开一点罢了。

于是吧,Hipster号称指导价一万五欧元,当然最后卖多少钱谁心里没点数?只要真敢这么贴地气,对于不拼爹不炫富的欧洲青年、小白领,还有退休后唱卡拉OK的大爷大妈,其实都是一种救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车上搞什么“月光投影”或者“智能小秘书”这种高科技精神按摩。

欧洲车越来越贵,Hipster小车上市,年轻人追求实用成新潮-有驾

这让我想起中国最近的车圈,有点跑偏。明明大部分人就是买个代步小车,大家却拼了命地“上价值”。遥遥领先,大屏幕能看片,座椅要按摩,方向盘能跳探戈,空气能净化3千万细菌,门把手还能识别脸部。可你问大部分的车主:“大哥,你真用过吗?”大哥茫然:“啥?我只是开着上下班,偶尔在车里叹气。”但市场偏像“家长教桌”。

咱就是说,要是明天iCAR牌子来个三米长小钢炮,续航能破三百公里,卖六七万人民币,别的啥配置都没,那销量怕不是得上天。五菱MINI EV都能火半边天,何况搞个进阶版。只可惜,这年头小车就是“留给没钱人的唯一体面”,厂商还得安排成“丐中丐”的造型。你要牌面,买个大几号的大块头去吧,反正你买不起——厂商都帮你想好借口了。

欧洲车越来越贵,Hipster小车上市,年轻人追求实用成新潮-有驾

为什么厂商愿意给你“高级的贫穷”体验?说白了,除了成本,还得给大屏大配置的主流产品让路。毕竟人性是贪心的,你给过他一次大屏,明年不给他,他能骂你一年。可大多数需求其实都很土——能开、能装、别掉链子,别的以后慢慢攒。Hipster这种“精神和尚”式的产品,还原了汽车最原始的诉求:能走能停,能装能拉,点火时别来烦我,停车后能让我忘了你。

更魔幻的是,欧洲前脚刚要搞限号限行,不让油车进市中心,后脚立马通融:“诶小型电动车可以进啊!”这要是在咱这边,政策又得被骂成“偏爱有车阶级”。可事实摆在这:城市越来越挤,高架修到天塌,地铁人多到修脚都脚踩头,人人都想有辆灵活的小车。Hipster这类微型车于是顺理成章成了城市基建新丁。

你说这样的结果荒唐吗?荒唐。大洋彼岸的欧洲车越做越大,电池越来越重,续航数据刷得比基金经理还骚。但城市就那么点大,街道就那么宽,一天能用到130km续航都算屈指可数。厂商更愿意卖衣服口袋能装下SUV钥匙的消费者,怕你买了小车占了“销量指标”,还拖累了全系的利润均价。Hipster敢逆大潮,那得多拧巴啊——这在欧洲市场简直是“往棕色地带撒点盐”,更别在网上混口饭吃了。

可是欧洲长大了一群“开不起大车的年轻人”甚至“不想开大车的中年人”。他们觉得,咱们是不是都陷入了“别人的膨胀才是安全感”的陷阱?手机越变越大,大得能炒菜,汽车越造越厚重,厚到能垫冬被,偏偏钱包越缩越薄,比毕业证还难看。Hipster干脆把矛盾做明面上:要豪华?门都没有,要实惠?我来安排。你丢不起人,我帮你省钱,咱们一块儿“佛系买菜”。

结果几十年来一直被人嫌弃的“老土设计”又翻了红,本来9、10年代的小型车样貌,成了城市生存的新潮流。时代是个圈,潮流就像国产剧里的玛丽苏,十年一轮回。那些曾经被嫌弃的“实用至死”,如今又成了买菜新贵。

更讽刺的是,有多少人费了半辈子的劲,最后开着一辆跟上世纪末一样的盒子货“混迹于现代大都市”,内心还觉得挺骄傲。可谁管呢?能用能省心就是爷,谁敢嘲笑,别忘了当年坐公交地铁不就是这样攒出来的吗?

也许这就是汽车市场最大的黑色幽默了:你可以给别人讲道理,但生活最后的答案,还是得跟钱包过不去。厂商和市场打架,最后让司机买单;科技和颜值比拼,最后发现麻袋装米才最省心。Hipster撒欢地闯进城市,根本不问你“高级不高级”,只问你“用不用得着”。在消费主义洪流里举着降价大旗,说自己“不装B就很实惠”,这就够让人动容了。

我挺支持Hipster这种丑而自在、便宜管用的小玩意。毕竟我们都明白,生活不是远方和诗,有时候就得是七十升变五百升的后备箱,是能推能拉的小方盒,是每个月账单不至于烂尾的安全感。如果生活真的非得酷炫得像朋友圈自拍,那我情愿做个开着Hipster买菜的异类。正好,这车的精神气质就和我的存款余额——实打实地“有用,但不值钱”。

欧洲车越来越贵,Hipster小车上市,年轻人追求实用成新潮-有驾

所以,下次你看到路上蹦跶着一辆三米长的胖小子,不用笑他“丑得自信”,说不定他是最有骨气的那个。实用,才是最后的浪漫。你不服?走路去。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