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刚停,工厂后门的那条路泥泞不堪——碎石间夹杂着未干的积水,路灯下能映出厂区最后几辆伊兰特的轮廓。售后的师傅踱着步,手机屏幕上是刚推送的ELEXIO首款纯电SUV上市消息,他笑了笑,“这车能救谁?”
现场气氛像一场无声的法庭:过往八年,销量坠落六分之七,时间好像在不停留下一地证据,却鲜有力挽狂澜的主角。要我说,这比刑事案件还复杂——桩桩件件都能追溯,但每一道“死因”都不只有一个。
知乎上流传一句话:“北京现代是中国最好的出租车。”出租车这块标签,说来就像一把双刃刀。2016年盛世之时,索纳塔和伊兰特宛如“街头马甲”,包揽了全国的大半订单,经销商们笑得合不拢嘴——你要打车,用的是北京现代;你要买车?那就不一定了。
私家车用户不爱和司机穿同一身制服,总怕“廉价代步”标签粘身。不是我说,这种心理能直接决定一辆车的生死。北京现代“靠大客户起家”,但品牌调性就被“工具车”固化了。往后,网约车冲击、出租车公司缩减运营,订单像水里捡漏一样捞不着,现代失了最大倚仗,却没能及时翻盘。
回头看销量数据,2017年还能卖104万辆,过了三年腰斩到50万,2023年只剩25万出头,今年截至8月才10万出头。你能在北京城里跑一天,见到的现代车,比遇到活雷锋还稀罕。伊兰特月销跌到六七千台,在市局备案的刑案还比这多——当然,后者没人愿意去统计。
这一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我是品牌法医,先查证据——产品线迅速切换,经典车型难留;定位重叠,“降价砍价”如常规操作,用户信任感像底盘电池,越用越亏。11代索纳塔一降三万,伊兰特降到7万,买家前脚进门,后脚就怕成背刺冤种。
当然,外部因素也不少。除了产品换代、价格混战,还有一串令人头疼的召回单——制动系统短路,燃油管密封不良……每一次事故,不只是赔钱,更像一次公信力出血,用户忠诚度却没有补铁。
单纯靠“全球标准+中国验证”——说得好听,听着像用德国工艺煮东北大烩菜,结果北京现代在本土市场一再被德系、日系和自主品牌包抄,定价比不过国产,品牌高度又搅不赢老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渠道收缩也是一刀。2019年全国几千家门店,现在北京剩不下一个巴士队的成员,上海只剩五家,售后网点稀缺,买车仿佛逛郊区超市。经销商单车亏损一万五,库存积压,湖南经销商联合“逼宫”,企业的日子比刑警还难——刑警破案至少能吃上一顿宵夜。
电动化更像是赶鸭子上架。吴周涛一口气许下“2025向新计划”,许诺纯电、油混双线齐发,但三年过去只落地一个途胜L混动,还是“无独立销量”,其余“纯电”产品更像油改电的照本宣科,市场反响连朋友圈截图都懒得转发。
于是有了今年的主角上场——ELEXIO基于E-GMP平台,喊出13万-15万的价格。这台车说是“用情怀赌未来”,但实打实摆出来的,多是参数游戏:续航700公里,27分钟快充,钢材占比77%……表面上“堆料”,实际上“拼凑”。甚至27英寸HUD取代仪表盘这样的大招,都让人怀疑是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后排出风口藏B柱,成本控制玩得太露骨,内饰一改“按钮控”,用户用得一头雾水。
再看竞品阵营,比亚迪宋PLUS、特斯拉Model Y降配,都把智能化、用户体验玩出花来;零跑、哪吒,堆的不是钢板,而是产业链和用户基盘。北京现代这波,连“冲一把”的气势都显得克制——“绝不骨折促销”,似乎信心还是停留在老本行。
更讽刺是,ELEXIO首发谁都明白,检验的不是车的性能,而是品牌还剩多少心跳。车迷论坛早已说破:“品牌力基本为零”,有人甚至评论高价是自杀,低价是送死。“出海”救局只能说是买张彩票,澳洲市场现代电动车年销还不到特斯拉的零头。
作为旁观者,我得承认,这种局面多少还有点职业黑色幽默。“案发现场”到处是明明白白的凶器——品牌定位低端化、经销商体系溃散、产品战略迷失、渠道下沉无力,最后靠一台定价两难的电车去搏市场翻盘。比刑案更像是慢性自杀,动机清晰,手法老旧。
推理到这里,也能看出决策者的赌徒心理。若ELEXIO月销破万,北京现代转型犹有余温;若不足五千,渠道流失、品牌塌陷,无路可退。吴周涛给自己留的,是一次背水一战,但所有证据都指向六神无主的结局。
你说,北京现代未来还有多少可能?在这个“堆参数战”的车市,消费者看中的是价格背后的安全感和品牌情怀,不是说明书上的纳米钢板和充电速度。刑警的工作是查清因果关系,车企的难处却无法靠一次重案破局。ELEXIO这场赌局,是产品能力、品牌认知、用户情绪和行业环境的多重死循环,比案件复杂,也比案件更难有正解。
从理性角度来看,现有的操作和策略,都缺了点“灵魂”:没能与用户形成共鸣,没能唤起新一代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无论是技术革新、价格诚意,还是售后体验,这一切都需要在持续失血的战场上,重新定义“活下来的意义”。
当然,站在案卷的末尾,我也没资格提前盖棺定论。多数时候,现实比推理小说还难预料。北京现代是否能守住最后一道销量防线,靠一次“纯电新车”转型,还是成了“市场哀史”的又一例证?这道题,终归还是给市场和消费者留的。
不知道如果你是当事人,会在13万还是其他价位下注?是继续等骨折促销,还是给一份陌生的品牌一次机会?或者,这种赌局早就不是品牌与用户之争,而是属于绝对理性的“冷淡社会”,人情和信任都已成为奢侈品。
我不是乐观主义者,也对赌局结局没有偏见。只是——当所有证据都指向无路可走时,谁还能真的相信“翻盘”?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