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国产项目启动,预计明8月竣工

雷克萨斯国产项目正式开工,第一台车将在2027年下线!你没听错,那个一直坚持“进口品质”的雷克萨斯,终于要在中国本土生产新能源车了。更劲爆的是,项目预计2026年8月竣工,这意味着不到一年后,我们就能看到国产雷克萨斯的“生产线心跳”——这不仅是雷克萨斯在中国的里程碑,更是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落子。我一直觉得,雷克萨斯像一位沉稳的东方哲人,不疾不徐,但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节拍上。这次,它要在中国这片最卷的新能源战场上,亲自下场“造电”。

国产落地,不只是“换个地方生产”那么简单

6月27日,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基地在上海金山区正式启动建设。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这个项目预计2026年8月竣工,2027年正式投产,年产能规划高达10万辆。要知道,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早在今年2月就已成立,由雷克萨斯独资控股,注册资本高达1071亿日元,这可不是“试水”,而是真金白银的重仓押注。

我一直在想,雷克萨斯为什么现在才国产?它不是动作慢,而是等一个“对的时机”。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经历了野蛮生长、技术迭代、用户教育,如今消费者不再只看续航和加速,更看重安全、品质、长期可靠性——而这,恰恰是雷克萨斯的强项。它不急于用低价换市场,而是选择在电动化趋势已成定局、用户心智趋于理性的当下,以“匠人精神”切入,主打一个“稳扎稳打”。

电动化野心:2035年全系纯电,中国是关键棋子

雷克萨斯的电动化目标非常明确:到2035年,全球销量100%为纯电动汽车;到2030年,全球销售100万辆纯电车型。而在中国、北美和欧洲这三大核心市场,更是计划在2030年就实现所有在售车型均为纯电。这个目标,光靠进口车绝对无法实现。国产,是达成销量目标的必经之路。

我在试驾过几款进口雷克萨斯纯电车型(比如RZ)后,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像很多新势力那样“炫技”,而是把电动化当成一种“新工具”,用来更好地实现品牌一贯的“人车合一”理念。比如RZ的Steer by Wire线控转向,取消了传统机械连接,理论上能提升响应速度和车内空间利用率。但雷克萨斯没有把它调得“贼快贼灵敏”,而是通过精细标定,让驾驶者依然能感受到“路感”和“沟通感”——这很“雷克萨斯”。

设计哲学:电动时代的“东方留白”

说到设计,雷克萨斯向来有自己的坚持。哪怕是在电动时代,它也没放弃那个标志性的纺锤形格栅。在RZ上,这个格栅变成了“纺锤形车身”,从前脸一直延伸到车侧,形成一种流动的雕塑感。我第一次看到实车时,第一反应是:“这不像一辆典型的‘电动车’。”没有封闭前脸,没有极简线条,反而有一种“克制的张扬”。

这背后,其实是雷克萨斯对“电动美学”的重新定义。它不认为电动车就必须“光滑如蛋”,而是认为空气动力学与设计语言可以共存。RZ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28,虽然比不上一些0.22的“风阻怪兽”,但在同级SUV中并不算差。更重要的是,它的设计让车头更长、重心更靠后,视觉上更接近GT跑车,而不是“方盒子”。

内饰上,雷克萨斯依然坚持“以人为本”。我试驾时最感动的细节是: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空调出风都是“渐进式”的,不会一下子烫到你。这种“温润如玉”的体验,是很多新势力“一键全开”模式给不了的。它不追求“秒懂”,而是让你慢慢发现它的细腻。

雷克萨斯国产项目启动,预计明8月竣工-有驾

三电技术:不追“超快充”,但求“长寿命”

说到电动车,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雷克萨斯目前没有公布国产车型的具体电池供应商或能量密度,但可以参考RZ的表现。它搭载前后双电机,综合功率308马力,百公里加速5.4秒,数据不算顶尖,但胜在平顺。

我最欣赏的是它的电池管理策略。雷克萨斯不一味追求“800V超快充”,而是更注重电池的长期健康和热管理安全。在一次长途试驾中,我特意观察了它的电池温控系统——即便在连续高速行驶后,电池温度始终稳定在合理区间,没有出现明显的功率衰减。这种“细水长流”的思路,很符合它“开十年也不慌”的品牌调性。

当然,也有车友会问:“国产后会不会减配?”我的看法是:暂无相关数据表明国产车型会降低三电标准。相反,考虑到雷克萨斯对品质的苛求,以及中国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高度敏感,它大概率会采用更可靠的方案,而不是“降本增效”。

安全与操控:动态稳定系统的“隐形守护者”

雷克萨斯的动态稳定控制系统(DSC)一直是我心中的“隐形英雄”。在RZ上,这套系统与线控转向、四驱系统深度联动。有一次我在湿滑山路驾驶,一个急弯中后轮开始轻微滑动,系统几乎在0.1秒内介入,通过单独调节四个车轮的扭矩输出,把车“拉”回了正确轨迹。整个过程非常自然,甚至让我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濒临失控”。

这背后是雷克萨斯对“主动安全”的极致追求。它不像某些品牌那样依赖激光雷达或高算力芯片,而是通过成熟的底盘调校和精准的电控逻辑,在危险发生前就“防患于未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安全感,才是豪华的本质。

竞品对比:与宝马iX3、蔚来ES6如何过招?

我们拿即将国产的雷克萨斯纯电SUV(暂定代号LX-E)和两位“老对手”对比:宝马iX3和蔚来ES6。

宝马iX3:驾驶质感扎实,品牌认可度高,但内饰设计偏保守,智能化体验不如新势力。雷克萨斯的优势在于更细腻的做工和更稳定的长期可靠性。

蔚来ES6:智能化、服务、换电是王牌,但部分用户反映“小毛病”偏多。雷克萨斯则胜在“省心”——开五年后,谁更让人安心?这值得思考。

雷克萨斯国产项目启动,预计明8月竣工-有驾

我问过一位同时开过ES6和RZ的车友,他说:“ES6像一个聪明的年轻朋友,总给你惊喜;RZ则像一位沉稳的长辈,让你安心。”这话挺有意思。

用户真实反馈:进口车主怎么看国产?

我特意采访了一位RZ车主李哥。他第一反应是:“终于要国产了?那价格能降点不?”他目前的RZ落地近50万,觉得“有点小贵”。但他也担心:“国产后,会不会没了那股‘进口味儿’?”

我理解这种矛盾心理。但换个角度看,国产化能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未来车型售价有望更亲民。而且,雷克萨斯的生产标准是全球统一的,“雷克萨斯品质”不会因为产地改变而打折。

未来展望:国产只是开始,智能化才是深水区

雷克萨斯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中国,光有“品质”和“安全”还不够,用户还要智能座舱、自动辅助驾驶、OTA升级。目前雷克萨斯的车机系统还算流畅,但生态丰富度和语音交互能力,确实不如新势力。

不过,从丰田与上海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协议来看,双方将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深化合作。这意味着,未来的国产雷克萨斯,可能会搭载更本土化的智能解决方案。比如,会不会有“微信车载版”?能不能用高德地图精准导航到地库?这些细节,才是打动中国用户的“最后一公里”。

写在最后:你会为“国产雷克萨斯”买单吗?

雷克萨斯国产,不是简单的“本地生产”,而是一场关于豪华、电动、本土化的深度博弈。它不追求“最快”,而是想做“最稳”的那一个。

问题来了:各位车友,如果你预算40万,会选进口纯电SUV,还是等待即将国产的雷克萨斯?你最看重的是品牌、技术,还是长期使用的安心感?

雷克萨斯国产项目启动,预计明8月竣工-有驾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是懂车帝杨益春,一个爱开车、爱琢磨细节的老司机。下次试驾,咱们继续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