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日本市场二十年:新能源车的突破时机何在?

20年前,还有人嘲笑中国制造是“低端代名词”;如今,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领域扛起创新大旗。其中,比亚迪不仅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转身,还让昔日的质疑者变成了合作伙伴。最近,这家中国企业在东京车展推出专为日本市场打造的纯电K-Car,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一次,它能真正叩开“汽车王国”的大门吗?中国制造又能否真正赢得日本消费者的心?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二十年:新能源车的突破时机何在?-有驾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1世纪初,当时的比亚迪远不是今天的“大佬”。刚刚在电池市场崭露头角的它,便遭遇了来自索尼和三洋的专利诉讼。要知道,当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并不强势,面对这样的知识产权战,多数企业选择和解,侵蚀利润也认了。比亚迪却倔强地说了声“不”。一场跨国知识产权较量就此展开,有人称此举是“自不量力”,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中国企业“晚节不保”的垂死挣扎。比亚迪到底有多少胜算?这一疑问成为人们注视这家企业的初始理由。

但比亚迪没有选择退缩。刘学亮,时任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初入公司就代表出席东京法院。“我们当时拿着一份厚厚的技术资料,凭借过硬的基础,硬是赢下了这场官司。”刘学亮后来回忆道。这一胜利不仅为中国企业争了口气,还最终让比亚迪在日后进军国际市场时多了一份底气。但胜利的代价是什么?胜利之后,外界对中国企业的偏见是否真的会改变呢?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二十年:新能源车的突破时机何在?-有驾

从“被告席”到全球市场,比亚迪并未止步于权利保卫,它选择直接面对质疑,用行动打破偏见。2008年,比亚迪进入印度的市场实验遭遇了不少风言风语。当地官员就毫不客气地直言自己对中国制造毫无信任,并且以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佐证其观点:“有一辆中国车,车门居然掉了下来。”马路一拐弯,车门都不见了?这样的刻板印象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必须从“负数”起步。

比亚迪是怎么反转这一处境的?他们找到一条“以实力圈粉”的办法。在喜马拉雅山海拔3380米的山区,他们让自己的电动巴士每天往返悬崖峭壁上105公里的路段。坚硬的岩石、无情的陡坡、恶劣的天气,这些场景让人不禁想起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骆驼。而比亚迪的电动巴士不仅行走如风,还提供稳定性能。政府官员看得目瞪口呆,本地人从怀疑到拍手点赞,比亚迪就这样用“硬杠能力”逐渐消除“低质量”的标签。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二十年:新能源车的突破时机何在?-有驾

在其他市场,比亚迪同样打破偏见,翻开了引人注目的一个个新页。印度的险峻山路、澳洲的交通标准、尼泊尔的贫瘠市场、甚至新加坡的极高门槛,它都迎难而上。以尼泊尔为例,这个国家既贫困又落后,基础设施极为简陋,但比亚迪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为当地乘用车市场的冠军。这一结果说明,中国品牌的产品不只是为发展中国家定制,同样能在发达国家抢占高端市场。

初步的胜利之下,比亚迪却也面临不少挑战。尽管解决了技术诉讼并开始国际征程,但中国制造长期受到“廉价”“低质”的误解,这种刻板印象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在日本市场,尽管比亚迪早在2014年就凭借电动大巴初试牛刀,但发展依旧缓慢。即便到了2025年,单月销量突破800辆看上去可喜,但这个数字与日本国内的烙铁车厂相比,仍然算不上抢眼。

反对者的声音可不仅仅局限于偏见。他们大胆预测:“中国车即使进入高端市场,也很难挑战日系企业的根深蒂固。”尽管比亚迪的“海豚车型”专为日本市场进行了改造,比如车身高度降至1550毫米以符合日本立体停车场的标准,但这样的调整只能说明比亚迪在细节上做了功课。这些细微之处能否撬动日本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呢?

还有人指出,日本市场并非仅靠技术制胜,对品牌的信赖感、用户忠诚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这个“闭环性消费文化”特别强的国家,比亚迪也许只能做个小玩家。扩展至海外市场,中国品牌是否停在一个表面目标呢?

然而剧情却在东京车展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反转。比亚迪首次在日本展示专为本土设计的电动K-Car——一个占据日本汽车市40%的细分领域。这款车不仅融入了日本人独有的消费习惯,还拥有侧滑门设计,方便家庭使用。这一招让日本不少经销商举双手点赞。

比亚迪乘用车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也让日本业界侧目。新发布的海狮06DM-i和K-EV RACCO车型因其技术与性能获得展会热议。这对比亚迪来说更具意义——它再一次从技术实力层面实现对日系传统车企的反击。比亚迪既没有模仿大厂的模式,也没有简单改造已有车型,而是重新审视日本市场调性以量身打造。在场的日本业界资深人士不得不承认,比亚迪的布局确实精准。海狮06DM-i更被认为是比亚迪撬动日本油车市场的重要底牌。

更重要的是,在几年前难以想象的大战略中,比亚迪已经悄然埋下了伏笔——针对日本所有地区建设经销商网络,未来要铺开100家销售网点。销量只是表面文章,消费者对品牌认同才是真正价值。到2025年底,日本经销商网络扩张到66家,他们不再看表面的盈利,而是着眼长远。这一思路,与日本企业一贯崇尚的“长期主义”产生了共鸣。

不过局势还算不上完全乐观。尽管比亚迪在设计和本地化上做足了工作,但能否真正融入日本市场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化品类的喜好深深根植,大量当地品牌专注于传统燃油车市场,比亚迪也面临产品定位的挑战。日本汽车市场刚刚起步转向新能源车,但何时能真正迎来全面转型尚有不确定性。

即使比亚迪展示了新品和技术突破,也不意味着它能轻松摆脱竞争重围。消费者的认知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人的消费习惯能否对中国车敞开怀抱尚属未知。那些选择观望的经销商们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掉头,转而投资“熟悉的本土面孔”。

最后问题卡在政策支持上。日本政府是否会对比亚迪这样的外来企业给予公平鼓励和支持?历史证明,在关卡林立的日本市场,想要取得长足进步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一定的政策推动。但这个推动为本土品牌服务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说到中国车的崛起,确实是个值得称道的现象,比亚迪让大部分国人扬眉吐气。光有技术未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日本消费者对产品的高要求以及专一性或许是国内任何品牌都未曾经历过的考验。如果定位稍有偏差,比亚迪的努力可能徒劳无功。每一次破局背后有无数次试错,不禁让人感叹,国际化道路竟如此艰难。

都说中国制造“很牛”,比亚迪在日本市场能否复制它在国内的“一边倒”胜利,同样横扫油车市场?这回它的眼光多久能被当地消费者看好?这种期待,更多是自信,还是自负?评论区告诉我你的想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