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新国标 安全新标尺

电池新国标 安全新标尺-有驾

图片来源/豆包AI生成

本刊记者 杨顺兴

电池新国标,呼应的是“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民心期盼。

电池新国标,将重塑全球市场对动力电池安全要求的新格局。

电池新国标,是我国迈向汽车强国征途的必然选择。

电池安全“新标尺”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与2020年版国标相比,仅间隔5年。

本次国标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修订热扩散测试、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

引发广泛关注的是,关于电池安全性,划定了新标尺。

热扩散测试方面,新国标从原来的设置“逃生窗口期”变成了“零容忍”。新国标将热失控后的安全要求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在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且“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底部撞击测试方面,新国标要求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不泄漏、不起火、不爆炸,且乘用车全部纳入这一标准。

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方面,新国标要求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须通过外部短路测试,防止电池出现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

由此,新国标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新国标的出台,有着现实的时代背景。

过去的10年间,我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年产销量一直位居全球第一。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月至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销累计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1.2%。

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电池“自燃”事故和起火事故也不时零星曝出,成为不和谐的“音符”。

其中今年3月的两起事故再次暴露了电池的安全隐患,也再次引发了公众的担忧。据媒体报道,3月中旬,一辆极氪009发生车祸后,仅数秒时间,火球就将整车吞噬;3月末,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碰撞后爆燃,致三人死亡。

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电池可靠性不足,显然无法与新能源汽车大国的地位匹配。新国标及时出台,给电池安全“上保险”,从电池硬件方面让爆炸、失火可控,呼应了“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民心期盼,也从制度层面让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有了正确的赛道。

倒逼电池产业转型升级

业界普遍认为,动力电池新国标,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来深远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电池企业。新国标的安全性强制要求,将倒逼电池企业加速技术创新与体系升级。

专家指出,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在材料端,需要更高端的耐热及阻燃材料;在技术端,需要更高标准的防火防爆科技;在系统设计方面,CTP/CTC(车身一体化)趋势下,电池包的安全设计需要更加科学与可靠。

对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来说,为满足新国标要求,和电池企业也将产生更紧密的联系,电池企业甚至需要更多地介入整车设计,满足更契合的定制标准。“安全优先”理念下,汽车制造企业只能直面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

对新能源产业链来说,新国标实际上将整体改变动力电池设计、验证、量产的链条模式。如检测机构和认证实验室,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符合新国标要求的检测和认证能力。

对业界来说,新国标的“严苛”要求其实并不突兀。公开信息显示,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提前进行了布局。早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介绍,其已规模化量产了“无热扩散”技术,也称为NP技术,“不仅能保障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之后不起火、不扩散,更能进一步做到不冒烟。”

记者还了解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将进一步催生固态电池的落地。固态电池包括全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我国的半固态电池自2024年逐步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逐步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重塑电池核心竞争力全球新格局

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电池和车机系统‌。

伴随电池新国标落地,动力电池的强安全性能有望成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乃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工信部信息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500万台,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再创新高,达128.4万辆。据中汽协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

我国的电池产业更是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目前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60%的动力电池。此外,我国已建成充电桩1281.8万个、换电站4443座,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量产应用。

以宁德时代为例,全球每3辆电动汽车中,就有1辆搭载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我国电池产业在全球的话语权,可见一斑。

专家指出,此次新国标还采纳了UN R100、ISO 6469-1等国际标准,就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电池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知行韬略合伙人杨继刚认为,本次新国标的出台有望成为国际安全标准的新标杆。未来出口车型将以此为参照,推动海外市场对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重新定义。

在3月末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产业链,领先全球大概3至5年”。

不论这一说法是否有乐观成分,在新国标为新能源汽车划定新的安全性能起跑线后,我国电池产业有望重塑电池乃至电动汽车核心竞争力全球新格局。凭借新能源汽车,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有了更足的底气。

来源:产品可靠性报告

编辑:杨顺兴

审核:刘回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