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位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官员,刚结束了一趟重庆之旅。别以为他们是来观光的,这群人可是肩负了互认标准、推动技术、找合作伙伴的任务,硬是把几天重庆旅行,过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场交流会”。他们的路线,一个比一个讲究——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赛力斯,还有长安汽车。
参观中国汽研,先从碰撞实验室开刀。甭管什么车型,到了这里该撞就撞,不合格就“曝光”。官员们看得啧啧称奇,毕竟这不是头一回有人把新技术和安全这么当回事。接着还去了环保实验室,真不是说说而已,把废气排放、噪声控制都搞得门清。还有电磁兼容、OTA(线上升级)实验室,好家伙,一辆车能不能到处跑,还得先看看自己能不能“上网升级”、不随便“掉线”。
理工大学的新能源产业学院那边,官员们听了个够。这里老师学生成一个圈,还有企业掺和在里头,搞出了人才培养、研究创新一条龙。别以为学校就是埋头读死书的地儿,“产学研”做得风生水起。据说他们牵头搞了个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汽车教育共同体,目标明确——手把手带先进技术、先进标准出去,能落地产业化的绝不耽误。
到了长安汽车,局外人都忍不住竖大拇指。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想想流水线的工人,实际上一堆机器胳膊挥舞,每一辆车下线都跟艺术品似的。全球研发中心里,什么智能驾驶、网联技术,都已接轨国际。讲究的就是“智造”,不是单纯拼手艺。
当着这些官员的面,长安汽车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品牌架构——别光想着国内市场,全球研发布局、海外合作也讲得头头是道。标准体系建设这事也没落下,毕竟大家都清楚,玩电动车没人愿意被自己国家的规矩卡脖子。既然大家的终极目标是让产品、服务顺畅流通、技术落地转化,这方面不统一就是自找麻烦。
开完座谈会,问答环节一个接一个,热烈程度不输现场摇号买房。有人问技术共享,别人问标准制定,甚至连人才培养都没落下。说到底,新能源车产业的亮点,就是得把嘴皮子磨热了,各国拆掉壁垒、互认标准,才能让这些“钢铁侠”横行无阻。
这帮“带路人士”们给出的共识也很实际——标准互认不是说说而已,得真刀真枪地去干。别人在那儿打贸易战,你连个统一的充电插头都没有,产品能跑几步?要推动创新、升级、流通,归根到底,先得把标准统一起来,这相当于修好高速路,后边的货才好走。
这场调研活动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站着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和重庆市监管部门,全套流程严丝合缝。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重庆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这些搞标准化的单位,联手安排得明明白白。说白了,从政府到研究院再到企业、学校,这台新能源车的“大生产线”,每个零部件都到位了。
有意思的是,每个参观点还都不是单纯亮产品。汽研院摆数据、秀安全,学校谈成果、讲模式,企业比科技、拼效率,大家都拎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对这些带着标准问题来的国际官员,眼前这一出出比武招亲,还真让他们“信服到位”。
咱不说“博采众长”,至少这场活动让官员们有底气回去报告:标准化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合作共赢的敲门砖。没统一标准,想拉全球朋友圈,最后只能各玩各的,还是喝点茶、扎实推动规则互认靠谱。
这些场面,用一句话说就是:干货带着人情味。聊标准虽然有点生涩,可细节里全是干活的门道。
官员们差不多每人都怀着两个目的来:一是现场感受中国“智造”,看看人家怎么走在前头的;二是想琢磨自家的产业该怎么借别人经验,少走弯路。你说标准化、技术能不能带动合作?大家有目共睹。
说起“一带一路”,其实大家心里门儿清:共同市场拉通了,但如果标准当拦路虎,往往一切白搭。比如有国家想推自家电车进非洲,可大家的插头规格、续航算法各不一样,不先统一标准,消费者还真不敢买。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官员们听到这些,心头都有点触动。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更是要先统标准,再推技术,不然就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互认标准之后,剩下的合作,无非是你借我一点技术,我派你几个人才,双方打个招呼,产业就能实打实地落地。
很多“带路”国家的新能源相关部门一线官员,聊起来不是空口白话。因为这一趟各家企业、平台的实力都兜底了。不管是中国汽研的实验室,还是重庆理工的创新教学法,亦或是长安汽车的智能智造流水线,都让外宾们看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门道。
别以为只有大国利益的那点事。实际上,参加调研的很多人还都关注自家市场怎么推电动车,毕竟减碳、绿色出行早就成了全球“潮流”。所以标准互认这活,相当于先修路牌,谁能早铺下路,就能在以后合作分蛋糕的时候抢先机。
对于重庆本地来说,这回活动也是“宣传自我”的好机会。从校企合作到企业强大生产线,等于给来自二十来个国家的技术官员做了一遍活广告。要问效果如何,实事求是地说,他们比谁都清楚“人情世故”。官员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但在这里能看到一套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研发、制造、检测全家桶,实在难得。
其实重庆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一直奔着集群做大。走到汽研院的实验室,绕不开一个问题:技术创新必须有稳定的标准化护航。行内人都知道,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新老产品刚一碰头,先是鸡同鸭讲,接着互当对手,长期下去,根本没法拼到最后。现在走出去“中国标准”,就等于掌控了技术话语权。很多带队来的官员,这点盘算也早在心里。
调研团队回国之后都要写报告,要琢磨合作的路子。其实一些国家对中国电动车技术抱有兴趣,特别是智能网联、节能方案,还有成本控制。多次现场观摩后,不少人明里暗里打听,哪些技术可以对接,未来双方有哪些落地路径。
产业升级这回事,对很多带路国家来说,其实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的市场新能源刚起步,连基础设施都没全,就想走捷径引入整套方案;有的是本地企业山头林立,各搞各的,标准落地难如上青天。国际标准的引入,或者说标准互认,成了用一根线串起一串珠子的细活。串对了,以后什么充电、什么智能网联、什么售后体系,都是水到渠成。
所以这些国际官员,来到重庆之后各显神通,除了官方学习内容,私下也忙不停,悄悄问价格、聊合作,甚至与当地企业约起了后续见面。大家都明白,标准对接之后,下一步就是市场开疆扩土。企业看好这帮“朋友”,因为他们代表了桥梁的那一头。
在高校端,重庆理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展现的“产学研融合”,也让不少国家代表看红了眼。靠着学校与企业绑定,把课本知识直接变现成实用技术,既能培养技术人才,也能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外方代表私下问了不少招生、产业化、创新服务流程,只要能拿下这些经验,回国能把那套老掉牙的“填鸭式教育”改头换面。
巡馆、访学、现场观摩,重庆几天他们没少跑,但每一站都像“白纸黑字写下经验”,为以后合作打下基础。班子里那些嘴特快的官员,坐飞机回去还没落地就已经拟好了方案草稿。有人感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产品过硬,更重要的是“从标准立规矩到企业落地,走出的是一条整体推进的路”。
这几天重庆雨下个没停,可官员们的热情一点也没被浇灭。有人说,标准建设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做饭,先把锅盘碗都统一管理好”。等家当备齐了,随便哪家来做菜,食材技术都好备,还不用担心“做出个夹生饭”。
很多外宾参观完生产线后,开玩笑说如果不是亲眼见,把车开出来都以为是科幻片。长安的智能化工厂,机器臂同步跳舞,全程数字化追踪,连个螺丝掉地都跑不了监控。标准在这套流程里,像内功底色一样,随时随地保证每一辆车都合格。厂里的人说,只要你遵守规矩,哪里都能出精品。这话对国际伙伴来说再贴切不过:标准拉平了差距,谁都可以“出道即巅峰”。
对于组织这场活动的单位,指导、对接早就烂熟于胸。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这样的部门,平时低调得很,这回把“家底”捧出来,也是看重互认背后的机会。各地标准化研究院们,不光会出报告、搞认证,也能搭桥牵线,给企业与国际买家做红娘。
说起冷门话题标准,不容易引发共鸣。可真到了国际合作现场,所有人都清楚,没有统一标准,后续不管什么合作都像没打地基的房子,说倒就倒。标准化其实跟打麻将差不多,规则一设,大家才能心中有数,摸牌出牌有据可循,最后自然有人胡牌。
这几天重庆的新能源汽车学员调研,像极了体验“升级打怪”。从实验室的数据说话,到生产车间的自动化比拼,再到高校里的创新育才,每个环节都映射到国际合作的脉络里。各自国家的“新能源梦”,到底能否落地,归根结底还得看谁能把标准这只无形的手握紧。
慢慢地,大家都明白:推动新能源产业,标准与合作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标准护航,谁都走不远。没有合作链路,谁也做不大。要想让带路国家的新能源车真正在当地城市、乡村跑起来,就得先在这类互动中找到最合适的路数。三天的重庆拜访,看上去只是自家产品的展示,实际上已经为合作埋下了太多伏笔。
有人说,这类活动像重阳爬高——路在脚下,大家才看得更远。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