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作业,流水线里多的是人,也少不了汗和泪,但很少有人在意工厂里的嗓音,那种被机器切割掉的热情。中国汽车行业2025年正在经历的,比流水线还要无情。你站在停产和亏损的岔路口,左手是账本,右手是厂房,脚下满是掉队的品牌零件。如果让你在这种场景里选——是继续每天掏腰包往里填坑,还是关灯彻底停工?其实真正的疑问并不是“会不会有明天”,而是“有没有资格等明天”。
年销30万台以下的车企注定不会有太多明天。这话没有感情色彩,只有残酷的行业现实。
做个旁观者,把棋盘掀开看看:头部玩家——比亚迪,特斯拉,年销量支棱到400万辆起步。按照最新测算,新能源汽车的盈亏点在50万辆,不到这个数字,卖一辆亏一辆。更辣眼睛的是,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已经掉到4.4%历史低位。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很多厂商手里的每一张订单,扣掉各种杂七杂八到最后,剩下的利润可以去买盒半价月饼。
这不是段子,这是现实。大规模投资研发与建厂,靠的是规模效应,量不够,成本压不下来,最后只能看着对手降价自己流泪。“规模生死线”就像一条隐形的分割线,站在下边的是“壮士断腕”,站在上边的是“高歌猛进”。你想玩行业的游戏,先看看自己够不够资格买门票。
行业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百年前,福特T型车流水线把单价从800多刀砸到200多刀,一下子年销1500万辆。车企不是慈善,它需要用持续的产销量,把前期巨额投入摊成一张张还算能看的季度报表。现在,你不搞到20万台以上的销量,别说赚钱,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比亚迪、特斯拉卖得多,供应链话语权就重——说降价,零部件厂都得纳头认命。那些只有20万红线的“小透明”们,想搞研发,想降本,问银行借钱都费劲——不得不在价格战里,硬挺着自己掉队。
你可能觉得,这场淘汰赛是新能源企业的自留地,其实所有车企都在焦虑。合资品牌曾经风光无限,巅峰时占中国市场60%,现在跌到不足30%。有些法系车和韩系车直接集体出局,连一直稳坐头把交椅的BBA也在下滑,毕竟它们全球销量三分之一都压在中国市场,不敢有任何闪失。库存,是让人头秃的魔咒:工厂里的新车成千上万横躺,哪怕每天动都不动,都会在账本上流血不止。更魔幻的是,车市更新太快,没人敢保证,上个月的主力款,下个月是不是就成了过气孤儿。
有家企业,广汽菲克,2022年销量从22万崩到不到两千,半年不到直接宣布撤退。你可以总结为“死亡螺旋”:销量没了,市场信心崩了,大家不敢买,销量更没了。资金链依赖车辆变现,库存那边变烫手山芋,裁员如割肉。大众中国销量下跌也只能砍人止损,这是一道无解的命题。
问题是,车企敢停产吗?还真不敢。你一停产,上下游供应链、销售网点、保养服务全趴窝。就像高速公路堵车,一旦熄火,怕是再启动也启动不了。于是,为了现金流,不得不继续生产,不停地“清库存”“保产能”,哪怕每卖一辆亏一次,也只有咬牙坚持。巴菲特曾经说过,美国有2000家车企,到今天只活下来3家。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从头到尾就是铁血无情,总有人会被淘汰,总有人侥幸坐稳头把交椅。
黑色幽默一下,其实当年造车的新势力,个个都说自己是行业革命家。等真到了市场血拼,才发现自己是被革命的对象。搞得有时候我都怀疑,这行业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有点像——大家都在点火柴烤暖账本封面,至于能不能撑到看见新的一天,从没人敢许诺。
作为一个看了无数车祸现场,听过太多停产的案例的旁观者,我得说一句:产品力有时敌不过财报里的冷数字,设计与创新再好,也扛不过实打实的销量线。你作为消费者买车时,眼睛最好不要只盯“价格”,也别只看参数据。有时候选车跟买股票差不多,选错了不是几个月保养的麻烦,而是可能连售后都找不到人。谁都不想自己的爱车成了绝版古董,哪怕发个朋友圈都没人认得。
写到这里,留一点无解的问题:是不是所有产业注定都是淘汰赛?我们有选择吗?车企真的还有“做小而美”的机会吗?抑或最终规模永远大于理想?
你会怎么选?你会怎么买?有些牌桌,你未必能上,但买车的人,都是这场游戏的赌徒。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