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3级自动驾驶在法规与现实的博弈中艰难落地,到“AI定义汽车”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体验;从800V高压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到半固态电池叩响规模化量产的大门……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的变革,并不仅仅围绕价格战的红海与销量榜的沉浮。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更为深刻的价值重估正在悄然上演,其背后也是各大车企关乎未来出行方式的竞逐。
如果说过去几年,电动车的竞争焦点是续航里程的数字和智能座舱的大屏,那么进入2025年,竞争的维度已然升级。消费者开始用更苛刻的眼光审视技术的体验价值——你的电充得够不够快?你的智能,是真的聪明,还是人工智障?
智驾的分水岭——L3,在法规与现实中“破冰”
当充电和续航的焦虑逐渐被技术抚平,智能驾驶,成为了衡量一辆车“含智量”的终极标尺。近两年,这场竞赛的焦点,从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开城竞赛,悄然转向了一个更具争议、也更具革命性的领域——L3级自动驾驶。
L3,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驾驶的责任主体从“人”转移到“车”。这是一个法律和伦理上的巨大跨越。
从技术层面来看,L3智驾技术早已迎来“破冰”时刻。
奔驰、宝马几乎同时宣布,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部分车型,已获得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L3上路许可。车主在特定高速路段,可以激活驾驶巡航功能,期间可以合法地“脱手脱眼”,但仍需随时准备接管。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也曾多次表示其ADS 3.0系统已具备“有条件的L3能力”。“在获得法规许可的区域,我们的车辆将是路上最可靠的司机。”
尽管各家都对L3的开启条件做出了严格限制,但这一步的迈出,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2025年上半年,几乎所有头部玩家都基本上具备了这一技术的前瞻储备。带来的直观体验是,城市NOA的通行效率和舒适度大幅提升。车辆在路口的博弈、对“鬼探头”等异形障碍物的处理,都显得更加老练。
然而,从无限接近L3的L2++,到真正的L3,横亘着一条名为“责任”的鸿沟。
“即便进行了数百万公里的仿真测试和超过十万公里的实际路测,但谁也无法保证100%的安全。”一位车企工程师坦言,一旦发生事故,数据归属、责任判定、保险理赔,都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800V,从“王谢堂前燕”到“寻常百姓家”
“里程焦虑”曾是悬在电动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2025年,动辄600、700公里续航的车型已成标配,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续航,成为了新的痛点。
800V高压平台,这项源自保时捷Taycan等超豪华车型的技术,在2025年的上半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市场下沉。
“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不再是宣传口号,而是越来越多车主可以享受到的日常。
2025年7月,小鹏汽车发布了小鹏G7,不仅全系标配全域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更强调其搭载的5C超充AI电池;而比亚迪的高压平台更是已经从800V迭代至1000V电压平台,其超级e平台更集成了兆瓦闪充技术。
技术下沉的背后,是围绕核心元器件的产业链战争。800V平台的核心在于碳化硅功率器件,过去,这一器件的产能被海外巨头垄断,成本高昂。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底,国内数家企业在8英寸碳化硅晶圆的制造工艺上取得突破,直接将这一模块的成本拉低了近40%,这为2025年800V的爆发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然而,充电网络的建设依然是块难啃的骨头。尽管车企和第三方运营商都在加速布局,但一个480kW的液冷超充桩成本动辄数十万元,投资回报周期长。在许多三四线城市及高速服务区,“有800V的车,无800V的桩”的尴尬依旧存在。
电池革命——固态电池,叩响量产之门
如果说800V解决的是“用电”的焦虑,那么电池技术的革新,则直指“存电”的根本。在锂电池技术路线图中,固态电池因其超高的能量密度和本质上的安全性,被视为最具革命性的电池技术。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军者,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尤为引人关注。据介绍,其“凝聚态电池”已实现量产,并计划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
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也在固态电池赛道上加速布局。比亚迪电池业务CTO孙华军已明确表示,公司计划在2027年左右开始在量产车型上搭载固态电池。比亚迪的策略是,在成本效益达到与液态电池相当的水平后,全面推广固态电池。
卫蓝新能源与蔚来汽车的合作备受瞩目。卫蓝的最新进展显示,其已与上海恩捷签订了2025年至2030年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电解质隔膜和电解质的采购框架协议,这为其未来的大规模量产奠定了供应链基础。
广汽集团也宣布,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将在昊铂车型上装车。
此外,长安汽车也宣布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半固态/固态电池的量产,并力争在2030年实现全面普及。
2025年,是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转折点。半固态电池已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全固态电池正处于核心技术突破和验证阶段,有望在未来2-3年内实现小批量上车。行业普遍预计,2027年至2030年将是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拐点,届时中国有望从动力电池领域的“追跑者”迈向“领跑者”,彻底重塑全球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
站在2025年年中的十字路口,我们看到的,汽车行业正在被技术彻底重塑,旧的规则正在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赢家,将不再是那些仅仅擅长制造和销售硬件的公司,而是那些能深刻理解用户、掌握核心技术、并能构建强大生态的“技术先行者”。
封面新闻记者 刘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