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换电网络扩张背后:3组数据揭示新能源车“电池焦虑”新趋势

8月10日,蔚来创始人李斌在微博晒出一组数据——全国8100座充换电站、3400余座换电站和4700多座充电站的布局。看似热闹的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个被反复提及却始终难解的核心矛盾:动力电池寿命与整车寿命的不匹配,正成为影响用户信心的新痛点。

谁都知道,一辆车能开十年八年不稀奇,但动力电池往往撑不到车辆“退休”。这就像手机用到第三年就开始掉链子,只不过汽车更贵、影响更大。李斌直言,“解决动力电池寿命问题刻不容缓”,并抛出了蔚来的应对方案——研发长寿命产品+完善换电体系。这番表态不仅道出了新能源市场普遍焦虑,也让人不得不思考:技术升级之外,行业还有哪些隐忧?消费者又该如何理性决策?

现象描述

以G70福银高速为例,这条新上线的纵贯线路,将华中与西北主要城市群连接起来,为沿线用户提供了密集补能服务。从2022年底至今,全国新增超1200座换/充设施(Wind数据),覆盖率提升至41%。但不少老用户反馈:“三年前买的第一批车型,现在续航打折严重。”业内专家坦言,这种现象已成常态。

数据佐证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数据,目前主流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动力包实际循环次数约1500-2000次,对应6-8万公里之后性能衰减明显。而我国私家车平均使用周期为7.1年、总里程近12万公里。也就是说,大部分新能源车型在服役中期,就要面临“续航缩水”的烦恼。有意思的是,据上汽集团2023年度报告披露,其旗下荣威Ei5系列首批车辆五年内因容量衰减导致二手残值下滑20%以上。“你说是环保还是浪费?”有经销商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无奈调侃。

政策溯源

蔚来换电网络扩张背后:3组数据揭示新能源车“电池焦虑”新趋势-有驾

近年来,监管层高度关注这一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并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如租赁、电池银行等。同时,多地试点推动《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落地,加快构建绿色循环链条。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厂商依然以销售驱动为主,对于售后保障、电芯溯源等环节投入有限。某券商首席向笔者透露:“目前行业普遍采用‘分体式’质保,即整车质保6年或15万公里,而核心部件单独核算责任。”

投资启示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三个可操作建议值得参考:

1. 资产配置方面,可关注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且积极布局回收业务的头部企业。例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均已启动闭环生态建设,从原材料采购到梯次利用形成一体化管控,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

2. 消费者购车时,不妨优先考虑支持BaaS(Battery as a Service)服务的平台型品牌,通过租赁方式降低一次性支出压力,同时享受持续升级带来的技术红利。

3. 对于持有老款纯电脚踏两只船的人群,可提前规划置换周期,并关注各地出台的新旧置换补贴政策,把握最佳退出窗口。

蔚来换电网络扩张背后:3组数据揭示新能源车“电池焦虑”新趋势-有驾

认知误区揭秘

很多人认为,只要选择大品牌或者高端型号,就可以“一劳永逸”摆脱续航焦虑。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无论国产还是合资,高温、高寒环境下均存在不同程度容量损耗。此外,过度追求快充速度也会加速衰减。“不是贵就代表耐用,”业内人士反复提醒,“合理使用+定期检测才是关键。”

二级延伸影响

从产业链角度看,“短板效应”正倒逼上下游协同创新。一方面,上游矿产资源价格波动加剧,使得成本压力传导至终端售价;另一方面,下游二手市场流通瓶颈显现,直接拉低整体残值率。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最大回撤达16%,其中涉及退役动力包处置业务公司业绩承压明显。此外,由于地方债新政实施,各省市对相关基础设施投入趋于谨慎,新建项目审批门槛提高。这意味着,仅靠单一企业发力远远不够,全社会协作才可能破解难题。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愿意相信仅靠频繁更替技术和硬件,就能彻底消除新能源出行路上的所有隐患吗?当下每一次选择,是跟风还是深思熟虑,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