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车能开几十年,现在的车却像手机一样催你换新?

30年前的车能开几十年,现在的车却像手机一样催你换新?

以前那会儿,一辆车买回家,真能陪你走过半辈子。桑塔纳、捷达、老皇冠,随便拉出一台,跑个三五十万公里不稀奇。修车师傅扳手一拧,换个零件接着跑,配件哪儿都能买,价格也不贵。那时候造车的思路特别实在:皮实、耐用、好修,最好能传给下一代。设计师脑子里想的不是怎么让你多花钱,而是怎么让你少操心。

30年前的车能开几十年,现在的车却像手机一样催你换新?-有驾

现在呢?画风全变了。一堆做手机起家的公司杀进汽车圈,顺手把“快消品逻辑”也搬了过来。车不再是个代步工具,倒像是个装了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系统隔三差五提醒你升级,车载服务包年订阅,连个简单的故障码都得联网授权才能清。更别提那些“专属配件”——螺丝型号都是特制的,外面修车店根本没工具拆。你要是敢找非官方渠道保养,质保立马打折扣,合同写得明明白白,但实际操作起来,处处是坑。

不是说技术进步不好,智能驾驶、语音交互、OTA升级,这些确实让开车体验更轻松了。可问题在于,便利的背后,是不是把用户的选择权悄悄收走了?以前车坏了,街边小店50块搞定;现在一个小传感器出问题,4S店张口就是三千,还告诉你“原厂件才有保障”。通用性越来越差,维修门槛越来越高,车子寿命反而越来越短。不少新车开不到十年,不是电池衰减就是软件停更,硬件倒是没坏,但系统不支持了,等于提前报废。

有人会说,这是产业升级,是时代趋势。可产业升级不该是以牺牲用户长期利益为代价。德国、日本那些老牌车企,到现在还在坚持高通用性和长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大众的MQB平台、丰田的TNGA架构,核心思路依然是“模块化+通用件”,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后期维护。反观某些新势力,把车做成封闭生态,配件不通用、软件不开放、维修渠道垄断,美其名曰“用户体验”,实则把用户牢牢锁死在自家体系里。

说到底,汽车和手机终究不是一回事。手机用两年换新的成本还能接受,车可是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大件。老百姓买车图的是省心、耐用、少折腾。如果造车的初心变成了“如何让你更快换下一辆”,那这车,开起来心里能踏实吗?

经典语句:

“造车不是造玩具,耐用才是硬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懂车帝用户调研数据、汽车之家历史车型维修成本报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