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摩托车到13年必须报废”这事儿,真不是空穴来风,谁家要是有点年头的摩托,个个心里多多少少有点毛。你买的时候,心里美滋滋想着这车能骑多少年,合着一上牌,时间就像闹钟似的在那儿一步步倒计时。不论你的车是风吹雨淋的通勤爬坡王,还是一两个月才遛一圈的收藏品,只要那个13年一到,就得敲锣打鼓,乖乖去“送终”。咱们不说别的,这规定合理吗?
我就想问问,“报废”到底是为了谁好?为了大家安全吗?为了减少污染?还是为了拉动消费?你仔细想想,真有那么多老掉牙的摩托在路上横冲直撞吗?你要说20年前,摩托车技术不成熟,骑出10年8年就冒黑烟、刹车掉链子,这规定勉强还能理解。可现在呢?发动机用的材料轻巧结实,零配件技术早就升级了,保养得好的,13年跟新车一个样。是不是一刀切,有点不讲理?
李稻葵教授抛出来的观点挺带劲儿——也是大家心里的疙瘩。第一,“年限和里程根本不搭界”,你13年,摩托舒服着呢,跑不到几万公里,和汽车60万公里才能引导报废差很多。第二,高端摩托单价十几二十万,13年扔了,跟扔现金似的,车厂也不好意思往高端做。最讽刺的是,汽车早就没了硬性的报废年限,为啥摩托车就得死磕13年?这不明摆着区别对待吗?
我还发现,这破事儿还卡了不少人的命门。有的摩托经常就在库里待着,逢年过节才见一回太阳。每年年检,啥毛病没有,各项指标合格得不得了。结果你告诉人家,“行了,到点了,拉去拆”。这就像是你奶奶96岁,硬是给人家拍张“百年遗照”,说过生曰得提前安排后事,开不开心,能不能活,都得听咱政策的。
但凡遇到点人情味,大家都不会对这政策有啥怨气。可*现实是,你摩托再精心保养、再舍不得卖,到最后也得和那些天天跑快递、换三轮的破车一块儿进拆解厂,分分钟让人心理不平衡。同样是机动车,为什么摩托车“低人一等”?政策制定的人有没有骑过摩托,感受到一台好车的情怀、情感和实际价值?
很多大V一听要讨论“取消报废年限”,就开始转移话题,说什么“到处是超标黑摩托”,“污染环境影响安全”。说实话,现在新摩托环保标准严到发指,你能年年过审,指标合格,凭啥硬性拆?紧盯出厂时间,闭眼就判死刑,这不是瞎折腾嘛!政策该管的是有隐患的破车,是没年检、违法上路的僵尸车,不是一刀切把能用的好车全报废了。
资源浪费这事,光想想就让人牙疼。市面上不少重型机车,进口、国产几十万元,养一台要花多少心血?这类车的发动机,设计寿命动不动几十万公里。13年所谓“寿终正寝”,直接扔给拆解厂。你说,这不是拿大铁锤砸自己脚嘛?老百姓心疼,厂家也不愿意,环保也是虚伪账,只能说背后别有用心。
不是说,大家想抱着老车不撒手;也不是说,一刀切报废就能防住安全问题。问题是,“好坏分不清,统统处理”,这叫什么管理?你不如想得细点儿,能不能“以检代废”,靠车况说话?本来,年检越来越科学了嘛,高科技检测,哪个指标不过关,直接拉下牌照,给你勒令维修或真报废。环保不达标,交通不安全,谁也不敢开出去害自己。
再说,“取消强制报废”不代表放羊。你年检不过、尾气不行、刹车掉链子,哪怕才开5年,也还是得清出路面。其实回头想,私家车都这么管,为啥摩托不成?你不光能防住超老车,还能让好车多用几年,谁亏了?摩托二手市场搞了多少年都没做大,车子才用一半命就变成“废铁”,这二手买卖谁会放心?一套合理规则,维修记录、里程认证统统公开透明,也让大家钱花得安心、骑车踏实。
再深点想,不同人用摩托方式也不一样。有些小城市代步通勤的,日常拉拉扯扯跑几十公里,一年可能下来才一千多公里。一些摩旅发烧友,两三年能拉出十万公里,发动机都快跑散架了。政策一概而论,干脆你去包办姻缘算万年历得了。技术也该进步点儿,营运车可以检得更严,重型机车标准不一样,商业用和私用更分明点,这才有点实际操作味道。
再说大点,摩托车行业早就想向高端发展, 动辄十来万一台,谁喜欢一年一换?玩摩托不光是刮风下雨骑个快,更多是热爱、传承和故事。老爷车、收藏车在国外都是宝贝,国内却硬生生被规定“活不过13岁”,你说让这一代摩友怎么把情怀传下去?你随便查查,一些经典摩托车早成了国外博物馆里的展品。国内呢?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拆。
李教授说这事不是偶然,是拧了太久的劲头总算有人敢讲出声。摩托车主虽然没汽车主声势大,却是一股隐形的庞大用户群体,何况现在年轻人喜欢机车、摩旅,很多城市的路上摩托越来越多,这问题不解决,以后矛盾只会越来越大。就我看,明理的人未必会闹,但只要政策一天不科学,心里就一天不服。
你要说全世界都这么报废,那咱无话可说。可一看别的地方,老爷车照样上路,只要你年检合格不限年。怎么咱国家就总喜欢一刀切?方便了管理,却麻烦了老百姓。这种事,别想着谁能一次就说通,要的是社会各界共同推进,车主要敢提,专家敢说,媒体多报道,政策才会听见这些声音,不然总是上面好意思装聋作哑,底下憋着气没处撒,成啥事儿?
都说事在人为,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时代变了、技术变了,很多管理思路不能和以前比。要安全要环保,没问题,只是方式可以科学点,别老靠“死规矩”;要发展产业、保护用户信心,也得考虑一下摩托车主说的那些“窝心事儿”。别老动不动就“管得宽”,管到最后,自己行业没搞好,民心也散了,才觉得“咋这么难”?
所以说到底,这“13年报废”,非要一刀切,伤人伤己伤行业。该改就得改,路要一步步走,大方向还得朝着科学、合理、公平。只要你各方面把制度做细致,把检测做严实,摩托车主自然会支持,环保和安全指标也有保障。摩托车圈子虽然小,可背后的人情世事不少,别再做那种“我为了你好”式的拍脑袋政策。等有一天大家提起这事儿,只会觉得——“好在咱们没一直那么死板”。
这话说给所有有摩托梦的人听,也说给那些“拍板”政策的人听。你要是认同,就去多说两句;要是看不顺眼,也把你的理由讲讲。合力才能成大事,再小的群体,声音多了也能被世界听见。摩托不该因时间“判死刑”,科学、合情才最重要。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