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汽车圈里头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汽车大公司的老板们,像是长安汽车新上任的董事长朱华荣,广汽集团的董事长冯兴亚,还有上汽、小鹏的老总,都跟商量好了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往深圳跑。
他们去深圳干嘛呢?
目的地都一样,就是去华为总部,拜访那位传奇人物任正非。
这个景象,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这些执掌着千亿级别大企业的行业巨头,怎么突然都变得这么谦虚,排着队去一家科技公司“取经”?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是这些传统车企真的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还是说,整个汽车行业的风向要彻底变了?
要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变成了什么样。
以前我们买车,看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关心的是车子结不结实,省不省油。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一场叫做“智能化”的大浪潮正席卷而来,汽车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长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
你的车有没有大屏幕,能不能语音控制,开在路上聪不聪明,能不能帮你处理一些复杂的路况,这些“软实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直接决定了一款车还能不能在市场上立足。
这可不是瞎说,有数据摆在那儿。
有机构预测,到明年,也就是2025年,市面上销售的新车里,有智能网联功能的可能会占到四成以上,再过几年,智能新能源车就会成为绝对的主流。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家车企在智能化这门功课上落后了,那就等于是在自断生路。
这种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它直接体现在了各大车企的财务报表上。
为了不被时代淘汰,车企们只能咬着牙往研发里砸钱。
以前,研发费用可能只占收入的百分之五左右,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十五。
就拿现在卖得非常火的比亚迪来说,它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研发投入,竟然比它赚到的净利润还要多。
这说明什么?
说明通往未来的这条路,真的是用真金白银烧出来的,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转型的痛苦尤其剧烈。
他们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优势,都在于机械制造、生产管理这些“硬件”功夫上。
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软件和算法成了核心。
这就好比一个练了一辈子拳脚功夫的武林高手,突然要被要求去学着写程序、搞人工智能,这脑子和思维方式,一时半会儿根本转不过来。
而那些新兴的造车新势力,虽然在智能化上起步早,占了先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
研发智能化技术太烧钱了,而他们大多还没开始盈利,资本市场也过了最初的狂热期,不再那么慷慨了。
所以你看,无论是老牌劲旅还是后起之秀,大家都在这个智能化的十字路口上感到焦虑和迷茫。
自己从头干吧,时间和金钱都耗不起;什么都不干吧,又眼睁睁看着要被淘汰。
就在这个时候,华为站了出来,它就像是开了一家“武功秘籍”商店,告诉所有焦头烂额的车企:“别急,我这里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而且可以根据你的需求量身定制。”
这就是为什么大佬们都往华为跑的根本原因。
华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它公布的财报,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去年实现了惊人的增长,收入翻了好几倍,而且头一次实现了盈利。
这向整个行业证明了,华为的技术不仅顶尖,而且是能够商业化、能够赚钱的。
从智能驾驶系统,到智能座舱,再到底层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华为手里握着一整套的王牌技术。
更关键的是,华为的姿态非常聪明。
它反复强调,自己坚决不造整车,只做“智能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各位车企大哥放心,我不是来抢你们饭碗的,我是来帮你们把饭碗里的饭做得更好吃的。”为了让大家放心合作,华为还推出了好几种合作模式,就像去餐厅吃饭,你可以点套餐,也可以单点,总有一款适合你。
第一种,是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也就是所谓的HI模式。
这种模式就像是“全包圆”,车企只需要负责车辆的生产制造,而像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最复杂、最核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都由华为来提供。
长安汽车旗下的阿维塔品牌就是走的这条路。
最近,双方的合作又升级了,华为派了近千名工程师直接进驻到长安的研发基地,共同开发新车型。
这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了,而是深度的战略捆绑。
第二种,是零部件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就很灵活,好比“缺啥补啥”。
有些车企,比如小鹏汽车,它自己也在搞全套的自研技术,实力很强。
但它发现华为的某一项硬件,比如那个车载的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技术(AR-HUD)特别厉害,用户体验很好。
于是,它就选择采购华为的这个硬件,再结合自己的软件,强强联合,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
这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即使是同行,也可以在某些领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种,也是现在最火的,就是鸿蒙智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选车”模式。
这个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品牌加盟”。
车企负责发挥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车辆的设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而华为则把自己最强大的技术、品牌影响力、用户生态,甚至是销售渠道都拿出来共享。
赛力斯和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就是这种模式下最成功的典范。
最近,上汽集团也加入了这个阵营,推出了“尚界”品牌。
据说当时上汽的老总贾健旭去见任正非,华为这边坦言,他们的技术成本比较高,做20万元以下的市场有难度。
贾健旭当即就表示,上汽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双方可以联手开拓这个市场。
你看,一个有技术,一个有制造能力,一拍即合,共同去抢占最主流的消费市场。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几位大佬的深圳之行,他们的目的就非常清晰了。
长安的朱华荣和广汽的冯兴亚,作为国有车企的代表,他们寻求的是与华为的深度战略绑定,甚至通过成立合资公司、互相参股的方式,把双方的未来紧紧地拴在一起。
他们不仅要华为的技术,更想学习华为那套先进的产品开发和管理体系,这是在为未来的行业话语权进行布局。
上汽的贾健旭则更像一个务实的生意人,他看到了市场的空白和双方能力的互补,迅速促成合作,抢占先机。
而小鹏的何小鹏,他的拜访则更像是一次高手之间的交流,探索在竞争之外,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可以说,任正非的会客厅,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这些车企大佬们的密集到访,不仅仅是一次次简单的商务会谈,它深刻地反映了整个行业在时代变革面前的集体焦虑,以及求新求变的迫切愿望。
华为的角色也因此变得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成为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去和所有车企展开直接竞争,而是选择成为一个赋能者,一个技术平台,通过开放自己的核心能力,来帮助整个产业共同升级。
这或许也揭示了一个新的趋势:在未来的竞争中,真正的引领者,可能不再是那个生产最多产品的公司,而是那个能够定义核心技术、构建生态系统、制定游戏规则的企业。
而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通过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协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崛起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