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叉臂的“高级”是假象,麦弗逊的“简单”才是掀桌子的智慧

车圈有一条典中典的鄙视链,叫悬挂。聊到双叉臂多连杆,一群人就开始高潮,仿佛自己开的是F1,脚下就是银石赛道。聊到麦弗逊,就瞬间拉胯,好像下一秒就要散架。

讲真,这事儿吧,压根就不是个技术问题,这是个玄学问题,是个面子工程。

双叉臂是啥?说白了就是两条胳膊死死抱住一个轮胎,横向支撑力搞得足足的,过弯的时候能让轮胎尽可能垂直地面,接地面积最大化。听起来是不是特别666?法拉利玛莎拉蒂都在用,这逼格一下就上去了。多连杆呢,就是双叉臂的Pro Max Plus版,把两条胳膊拆成好几根小棍棍,对轮胎的控制更精细,主打一个熨平一切的舒适。

这玩意儿就像修仙里的天材地宝,堆料堆出来的安全感,用料扎实,效果拔群。同行看了也得傻。

但问题来了,你天天在三环上蠕动,红绿灯起步都怕崩到前面大爷的老头乐,你需要这么极限的操控吗?你不需要。

但奔驰宝马需要。它们卖的不是车,是“我很贵”这个事实本身。这个悬挂,就是“我很贵”的物理外挂。它的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巨大,成本高到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些成本和空间,最终都要你来买单。买的是什么?买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我开的车不一样”的心理按摩。奔驰最值钱的,永远是那个三叉星徽,悬挂只是这个徽章的注脚之一。

双叉臂的“高级”是假象,麦弗逊的“简单”才是掀桌子的智慧-有驾

然后我们再看麦弗逊。

这哥们儿简直是汽车工业的“人间清醒”,一个不务正业的天才设计。结构简单到令人发指,一根减震器加一根下摆臂,完事儿。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降维打击。

它用最少的零件,最小的空间,最低的成本,解决了“把四个轮子装在车上并且让它能转”这个核心问题。

“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便宜,我就是要空间大,我就是要让每个人都买得起车,然后把你们这些整天整花里胡哨的造车道友都卷死。”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智慧。如果说之前别人还在餐厅里比谁的菜做得精致,麦弗逊的选择就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然后开始卖压缩饼干。最好的手段,永远是釜底抽薪。我作为一个每天都要考虑下个月房贷的中年人,我看到麦弗逊,我看到的不是廉价,我看到的是四个大字:功德无量。

双叉臂的“高级”是假象,麦弗逊的“简单”才是掀桌子的智慧-有驾

是是是,我知道,急刹车点头,过弯侧倾大,这些毛病它都有。因为它天生少条胳膊,物理规律决定了它没法像双叉臂那样稳如老狗。但这些所谓的“缺点”,在绝对的性价比和巨大的车内空间面前,重要吗?

双叉臂的“高级”是假象,麦弗逊的“简单”才是掀桌子的智慧-有驾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年都难得有一次机会把车开到侧倾,但车里空间大一点,后排能舒服地翘个二郎腿,这是每天都能享受到的福利。

所以别再扯什么高级不高级了,烦不烦啊!

有人说不对啊,保时捷911也是麦弗逊啊,怎么解释?

诶,这恰恰证明了,这事儿跟硬件关系不大,跟玄学关系很大。保时捷能把麦弗逊调出花来,不是因为麦弗逊牛逼,而是因为“保时捷”这三个字牛逼。这是一种品牌光环的魔法加持,它告诉你,即便我用最基础的硬件,我也能做到最强。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炫耀。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用力过猛,但你懂我意思就行。

我们来做一个荒诞化的思想实验。你给一台老头乐装上全套顶级的五连杆独立悬挂,有用吗?

没用。

它过弯的极限,不取决于悬挂,取决于后面老大爷今天吃了几个鸡蛋,心情好不好,以及他敢不敢把那个塑料电门踩到底。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比什么悬挂都好使。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是代码,是老大爷。同样,操控的终极奥义也不是双叉臂,而是你敢不敢踩油门。你不敢,给你个任意门也没用。

我有时候开车堵在路上就在想,人类真是个奇怪的物种,花了这么多钱把自己关在铁盒子里,就为了从一个格子挪到另一个格子。

所以,悬挂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车企的摊牌。用双叉臂和多连杆的,是在告诉你:“我的用户不差钱,他们要的是感觉,是信仰,是那种碾压众生的从容。”而用麦弗逊的,则是在说:“我的用户要的是生活,是柴米油盐,是性价比,是把省下来的钱拿去给孩子报个补习班。”

两种选择,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生活方式的不同。

说白了,贵的车用贵的悬挂,是为了让你感觉自己花钱花得值,让你在和朋友吹牛的时候有素材。而便宜的车用便宜的悬挂,是为了让你买得起,然后好去羡慕那些买贵车的人。这套路,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有了,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