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刚发了个方案,目标直指2025年卖出3230万辆车,其中新能源汽车要达到1550万辆,按这个节奏算,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得接近一半了(样本有限)。同事炒起来,销售还有人揣测这是给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同时加鸡腿的节奏。
印象里,上周跟4S店的销售小哥聊起,他们家一款30万左右的新能源车型和同价位燃油车,客户真的反映很不一样。新能源车客户关注电池质保,燃油车买车还会问维修网点多不多。他说。这个差别说白了,就是买车同时买配置包和买服务包的感觉不同,新能源多了一道后期安心感的心理门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某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电池保障期居然是8年或16万公里,但另一家同价位燃油车最多也就4年保修,数字上差不多翻了一倍。这个看似细节,背后其实是厂家和供应商在电池管理系统开发上的大投入,成本跟炒饭其实差不多——你多放点贵料,口感就上去了。但这里也可能有点夸大,我没细想过真实成本结构,只是相关研发费用肯定不低(估算)。
你说为什么新能源车补贴那么猛?别以为只是政府爱好创新。其实供应链才是硬道理。电池、电控芯片供应紧张,那是卡脖子瓶颈;厂商跟供应商之间,压价加速研发迭代,就像厨师跟食材商斗智斗勇,买不到合适的料,菜就做不出味儿。现在政策好比一个饭店老板拍桌催菜,催得供应商和研发团队都咬牙苦撑。
说回政策,刚才我说新能源车销量目标接近一半有点大,这么算只是粗算,毕竟还要看残值率和实际市场反应,毕竟销量目标和真销量还有差距,特别是换购和租赁市场上的数字我没完全搞清楚。谁会真的把握住这两个数字的确切关系?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临场小计算了一下,若燃油车平均保值率30%,新能源大概45%(体感),换车成本差约10%-15%,这差额对普通工薪阶层挺感知得出来的。
你有没有觉得这新能源车市场太复杂了?产品层出不穷,极端情况像是中低价车和高性能车之间的差距实在大。拿30万出头,比亚迪唐EV和同价位的燃油车奥迪Q3,这俩虽然价差没多大,但驾驶体验和后期维护差别明显。比亚迪的电池包和软件升级看起来省心不少,可奥迪的保养网络更完善,尤其是品牌忠诚度那块,谁说这不重要?
供应链上,厂商对核心零部件的控制犹如厨房里的烟火。芯片、固态电池什么的,都得配合默契,不然好比一道复杂的菜拆散了炒,口味全乱套。比方说,固态电池研发像是把生米变成熟饭,但过程复杂曲折,技术不成熟时就只能用普通的锂电池做底料,成本和稳定性都有差别(体感)。不过这两年这成熟度升高了不少,这可能是未来几年翻盘的关键。
我还记得某次跟研发老哥闲聊,他总结一句话:造车就跟盖楼,地基不稳,楼盖得再高也要塌。很多时候,咱看表面热闹,没注意那个地基就是供应链体系和网络,掉链子了,啥都扯淡。这样比起来,传统车企有深厚积累,而新势力虽然产品新鲜,但供应链还得拼命补课。
聊到销售渠道,新能源汽车更侧重线上和直销模式,但是传统4S店仍是很多中小城市消费者首选,尤其是那些不熟悉网络购车流程的客户。小张说:我们店这两年新能源车订单涨了,可客户还得亲自来店里试驾,线下体验太重要。话说回来,购车体验这活儿,线上线下的差异你们有没有感受到过?说不定这是新能源车普及的另一块绊脚石。
顺便说个我以前没注意的细节,新能源汽车的质检流程比燃油车复杂不少。标准硬是比燃油车多了20%-30%(估算),这都得花时间和成本。你觉得这会不会导致新能源车首年交付延迟?很难说,但短期内确实有些品牌遇到供货时间拉长的痛点。
对了,我有个猜测(没细想过),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攀升,会不会出现一种逆向改装趋势?就是车主买了新能源车,不满足当前续航或配置,开始去改装成燃油车或混动版本。听着荒诞吧?但市场需求有时候就是这么突发奇想。
整个汽车产业链现在就好像一个复杂拼图,政策是启动按钮,但还得看供应链、研发、渠道三个角度能不能密切配合。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光做好一颗电池还不够,还得有软件、有服务,甚至售后体系都到位,消费者才敢掏钱。
最后说说新能源车价格下探到几万元区间,不是简单的降价。换个角度想,这更像是厂商在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展中找到了快速做饭的捷径,以前一锅乱炖,现在能分工明确、火候到位了(估算),似乎更像一场厨艺升级。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驾过市面上那种刚上市的微型新能源车?我倒是挺好奇,它们真能像政策里说的那么快占领市场吗?毕竟小车续航、空间和使用场景限制不少,这里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上个月加油站旁边的充电桩排了队,一个人在角落里抱怨:要不是充电慢,我早换新能源了。这种真实感是数据看不见的细节,也许是下一步政策和产业链需要解决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真的是一场大变革,但这变革过程中,有多少坑和机会,还得我们一起去踩着看。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