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就是那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力帆汽车,好像又换了新主人。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前几年力帆不是都快不行了,后来被吉利汽车接手了吗?
怎么这才没过多久,风向又变了,吉利好像要把这个摊子转手给别人了?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像演电视剧,一环扣一环的,让人挺好奇。
一个曾经的重庆首富,他的汽车帝国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从头到尾好好聊一聊,看看这力帆汽车到底经历了怎样一番曲折。
说起力帆,就不能不提它的创始人尹明善。
这位老先生今年都快九十岁了,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风云人物。
想当年,他的力帆摩托车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年能卖出去三百万辆,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出口量更是冠军,给中国制造挣足了面子。
可能是做摩托车太成功了,尹老先生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造汽车。
在2004年,他下定决心,收购了一家汽车制造厂,正式宣告力帆进军汽车行业。
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一个已经是行业巨头的老板,跨界去做一个更复杂的产业,大家当时都挺期待的。
但是,造汽车和造摩托车,完全是两码事。
摩托车相对简单,而汽车是一个技术、资金、人才都高度密集的产业。
力帆的汽车之路从一开始就走得磕磕绊絆。
首先是技术底子薄,没啥核心技术,造出来的车定位也很模糊,主打十万块以下的低端市场。
更要命的是,在研发上不太舍得花钱。
从2010年到2018年,汽车行业普遍的规矩是,要把每年收入的百分之五左右拿出来搞研发,这样才能跟得上技术更新换代。
可力帆呢,连百分之三都不到。
钱没花到位,产品自然就不行,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的口碑也就越来越差。
后来新能源汽车火了,力帆也跟着造,但拿出来的产品跟别人的大同小异,没什么竞争力,始终在市场的下游徘徊。
这么撑了好几年,到了2018年,力帆的资金链终于撑不住了。
为了自救,尹明善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把旗下最值钱的资产——重庆力帆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以六亿五千万的价格,卖给了当时还是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
这笔交易对理想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
因为在中国,想要造车,得先有国家发的“准生证”,也就是生产资质。
申请这个资质非常麻烦,没个两三年下不来。
理想汽车通过收购,一下子就拿到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双资质,大大缩短了上市卖车的时间。
可以说,没有力帆卖的这张“门票”,理想ONE可能就不会那么快成功。
但对于力帆自己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钱是拿到手了,但核心的造车资产没了,自己成了一个空壳子,危机不但没解除,反而更深了。
接下来的数据就更惨不忍睹了。
2019年,力帆的净利润亏损高达四十六亿,负债率飙升到百分之八十五,这在企业经营里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到了2020年,账上的现金只剩下十几个亿,却欠着两百多亿的债,最终被供应商告上了法庭,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
一个曾经的摩托车帝国,就这样轰然倒下,成了国内第一家破产重整的大型民营车企。
就在力帆命悬一线的时候,吉利集团出现了。
2021年,吉利作为“白衣骑士”,投资了三十个亿,成了力帆的新主人。
吉利接手后,并没有让力帆继续造以前那种低端燃油车,而是给它规划了一条全新的赛道——换电。
简单来说,就是把车开到换电站,几分钟就能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比充电快多了。
这个模式特别适合出租车、网约车这种需要争分夺秒运营的车辆。
吉利不仅给力帆带来了换电技术,还共享了自己的供应链,帮助力帆推出了几款换电车型。
这一招确实很管用,2022年,力帆的销量一下子从几千辆暴涨到五万多辆,同比增长了十好几倍,看起来好像是起死回生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换电车主要是卖给企业客户,普通老百姓买的很少,市场太窄了。
到了2023年,业绩又开始大幅下滑,而且吉利自己内部的战略也在调整,对力帆的资源支持似乎也减少了。
力帆的这次转型,又遇到了瓶颈。
正当大家觉得力帆可能又要陷入困境的时候,一个更出人意料的角色登场了。
这次来的不是汽车行业的人,而是一位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年轻才俊——印奇。
他是AI视觉巨头旷视科技的创始人之一,一个年仅三十七岁的技术大牛。
他的入局,背后代表的是旷视科技的战略布局。
现在像华为、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都纷纷下场造车或者与车企合作,因为未来的汽车越来越像一个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核心竞争力在于软件和人工智能。
旷视拥有顶尖的AI视觉技术,正愁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来落地应用。
而力帆,虽然经营不善,但它有现成的工厂和生产资质。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2024年,印奇通过旗下的公司,从吉利手中买下了力帆科技近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成了新的掌门人。
他上任后,动作非常迅速且彻底。
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司改名。
2025年,力帆科技正式更名为“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也改成了“千里科技”。
这一举动,就是要彻底告别过去“力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的低端、破产的负面印象,树立一个全新的、充满科技感的形象。
第二件事,就是从华为挖来了原来负责智能汽车业务的大将王军,来全面负责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对标行业最顶尖的水平。
那么,吉利就这样把好不容易救活的摊子拱手让人了吗?
其实不然。
吉利的角色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了一个战略合作伙伴。
吉利公开表示,以后会继续提供制造资源和车型平台,而千里科技则专注于AI技术的研发,双方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智能出行领域的新高地。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
对于吉利来说,既保留了在智能驾驶这个未来赛道上的一个重要棋子,又不用自己承担全部的巨额研发风险。
而对于千里科技来说,有了吉利的制造支持,可以更专注于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这出乎意料的“转手”,其实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深度变革时期,一次资源整合和战略协同的全新尝试。
力帆的故事,从一个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与落寞,到被产业资本拯救,再到被科技新贵接盘,彻底转向智能化,这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产业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