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最近汽车圈里可热闹了,聊点啥?
就说说理想汽车那档子事儿!
对,就是那个靠“奶爸车”打出名堂的品牌,这回玩大了,直接拿自家新出的i8,跟一辆满载的8吨重型卡车,玩了次真刀真枪的“亲密接触”!
这可不是碰瓷儿,是实打实的正面硬撼!
怼完正面不算完,还补了个侧面撞击,那场面,怎一个“狠”字了得!
理想本意是秀一下i8的钢筋铁骨,结果,弄巧成拙,把自己给“坑”了不说,还连累了中汽研和东风柳汽两位“难兄难弟”。
事情是这么回事:理想i8的发布会上,他们放了一段撞击测试视频。
那画面,够冲击力!
i8与那钢铁巨兽迎面冲撞,瞬间,重卡的车头高高扬起,仿佛要解体一般,粗犷的前脸硬生生顶在了i8的前挡风玻璃上。
展示自家车辆的安全性,这本是常规操作。
可关键就在于!
有火眼金睛的网友发现,那辆当“炮灰”的卡车,方向盘上清晰可见“乘龙汽车”四个字!
这下,舆论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瞬间爆炸!
乘龙汽车是谁家的?
东风柳汽的啊!
这下可好,理想这波操作,直接把东风柳汽推到了风口浪尖!
撞车也就罢了,还如此高调地亮出人家品牌,这不是赤裸裸地暗示“这卡车不行”吗?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理想汽车瞬间成了众矢之的,质疑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有人批评理想“胜之不武”,靠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属于商战中的下三滥手段;更有甚者指责理想“不够仗义”,将友商的车辆撞得面目全非,还要将其当做宣传的“垫脚石”,简直是“往伤口上撒盐”。
眼看舆情愈演愈烈,理想汽车不得不紧急“灭火”,联合中汽研和东风柳汽,发布了一纸联合声明。
声明中,理想汽车首先表达了歉意,声称此次测试旨在检验和提升i8的被动防护能力,绝非针对任何其他品牌车辆。
对于测试过程给东风柳汽乘龙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深感抱歉。
这番说辞,听起来颇为诚恳,却总给人一种欲盖弥彰之感。
既然无意针对,又何必在视频中突出对方的品牌标识呢?
中汽研也赶紧出面“扛雷”,表示作为委托方,未能及时向公众阐明,那辆东风柳汽乘龙仅作为符合特定标准的“移动障碍物”,测试本身并不构成对其产品质量的评估。
由于信息披露不完整,导致了公众的误解,对此深表歉意。
说白了,就是承认自己工作疏忽,没把话说清楚,以致引发了不必要的联想。
然而,这番解释,似乎并未完全平息人们的怒火。
而东风柳汽,作为事件中的“受害者”,也公开表明态度,强调企业始终秉承“高品质+可信赖”的质量理念,将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一如既往地做好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以更卓越的交通运输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扎实推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番回应,掷地有声!不卑不亢,既清晰地表达了自身立场,又充分展现了企业实力。
最后,三方共同发出倡议,呼吁汽车行业恪守行业规范,杜绝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应将重心放在技术创新上,回归产品本身。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应如此,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各显神通,共同进步。
这场由碰撞引发的风波,至此告一段落。但这场风波,也着实引人深思。
首先,汽车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理想汽车进行碰撞测试,出发点值得肯定,意在向公众展示i8的安全性能。
但其所采取的方式,却有待商榷。
展示安全性能的手段多种多样,并非一定要采取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方式来博取关注。
要知道,每一次碰撞测试,都会对车辆造成损害,严重的甚至直接报废。
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通过贬低其他品牌来抬高自身价值的做法,不仅有失公允,更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汽车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非恶性倾轧。
其次,汽车企业,务必坚守商业伦理。
在追求利润增长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绝不能为了追逐销量,便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其他企业的正当权益。
此次“碰撞门”事件,便是一次深刻的反思。
理想汽车为了宣传自家产品,不惜将其他品牌拉下水,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也对其自身的品牌形象造成了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而广大消费者,则更应擦亮双眼。
在选购车辆之时,切莫只看重花哨的广告宣传,更应注重产品的实际性能与质量。
只有充分了解汽车知识,谨慎选择,才能真正挑选到一款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能保障出行安全的理想座驾。
说到底,汽车安全,才是硬道理!
无论是理想i8,还是其他品牌车型,安全性能始终是最为核心的指标。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车辆安全关乎生命,选车还需谨慎。
各位老铁,在购车时,还需多留个心眼,多方对比,才能选到一款安全、舒适的好车!
那么,对于这次理想汽车的“碰撞门”事件,各位老铁有何高见?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