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解禁风声再起,货车身份到底还值不值得坚守?
前两天微信群里突然炸开了锅,说是有家上海的地方国企,悄悄放出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2025年8月7日解禁?”旁边摆着一辆自家的皮卡。其他啥都没说,也没配什么图案。我一开始还以为谁P的假消息,结果翻了半天朋友圈和新闻,都没见到第二条相关线索。有人问我靠不靠谱,我也只能摊手,这种事儿哪能下定论?不过这次不是哪个网红或者汽车博主瞎传,是正儿八经的本地车企发出来的,就算只是试探水温吧,也比坊间流言靠谱些。
其实现在大多数城市对皮卡早就松口气了。我老家那边三线小城,从前年底开始路上各种五花八门的小货、皮卡跑得飞快,再没人拦着查证件。真要细数,全国700来个城市,现在除了北上广深,还有十五六个新一线城市在坚持限行,比如成都、杭州、西安这些;二线里面像沈阳、大连、厦门也还有点规定,但听修理厂师傅讲,有些地方名义上限,其实查得很松。有一次我在合肥朋友那蹭饭,他楼下停着台十几年的老长城风骏,一点事没有——只要别太夸张拉超载,都睁只眼闭只眼。
所以说现在大家嘴里的“解禁”,其实基本已经成型了,大部分地级市以下随便开。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反倒变成:皮卡究竟该算货车还是客车?身份这一块,总让人心里打鼓。
以前买皮卡多半是做生意用,要么工地跑腿,要么农贸市场送菜,这种情况下归类为轻型货车,还能享受高速绿色通道,不收过路费(平时)。可问题来了,只要是挂“货”字头牌照,那15年强制报废逃不了,而且每年检验次数比普通轿车多得多——头十年一年一次,后五年一年两次。去年群友阿勇刚被折腾坏,他那台江铃宝典第十一年的时候差点忘记去验,被罚了一笔小钱,还专门吐槽:“咋不直接给咱改成客运算啦!”
但你要真把它按客车管呢,又麻烦。不仅拉东西不能走免费通道,高速收费和SUV一样,每逢节假日才免单。有回我跟隔壁王哥聊起这个,他说他表弟在新疆做水果批发生意,就是看中全年不限时间段免费高速,把小区里唯一一辆柴油版福田拓陆者当宝贝养,每个月省下一千来块油钱和过路费。不过同样型号到了北京亲戚手里,就纯粹变身代步工具,再想进四环根本别想。
这里还有个冷知识:不少进口高端品牌早期曾尝试推类似乘用化配置,比如带电动座椅加热、多功能方向盘,还有ACC自适应巡航,但最后销量惨淡,因为政策死板,大伙宁愿选最基础款,多装几个外置工具箱,用起来顺手。“啥智能钥匙啊,无非少转一下嘛!”修理厂胖子师傅经常这样嘲笑我们年轻人爱折腾。他自己却偷偷研究怎么给老款加装360全景影像,说以后考驾照都不用练倒库了……
不过最近几年国产混动技术崛起,有些厂家已经琢磨怎么把插电混动平台塞进大梁式结构里。比如群友讨论最多的是某品牌山海炮Hi4-T,据说动力不错,就是价格高出天际,一般家庭用户根本不会考虑。而且这类车型目前选择极少,你挑来挑去也就那么两三款,看来看去都嫌贵,“低于15万才叫普及”,这是微信群老司机们达成共识的话。但如果以后真的把身份彻底改掉,不再强制报废、不搞频繁检测,会不会有企业愿意往10万上下拼?毕竟越野圈那些增程BJ40/60卖得火爆的时候,也没人觉得非承载式结构拖后腿,对吧?
有意思的是,现在出口量居然反超国内销量。据邻居搬家公司老板透露,他们原先都是清一色微面,现在慢慢换成双排座柴油自动挡,为啥?他说主要还是国外客户喜欢这种耐造、省心、好修理,“外观无所谓,用料扎实最重要。”而国内市场则明显萎缩,新生代更倾向于纯家用MPV或SUV,小孩老人坐起来舒服一点,全景天窗、小冰箱这些配置才是真正被念叨的东西。
偶尔会遇到一些特殊案例。今年春天一个江西来的维修师傅讲,他们当地有人拿旧皮卡改房车,上户难度奇高,各种手续跑断腿,到最后只能当作临时移动仓库停在村口晒太阳。他感慨一句:“将来真开放个人用途,那帮爱玩的人肯定又闹腾起来。”
话题扯远,其实绕不开核心问题:现阶段绝大多数用户依然以商务需求为主,但传统行业压力越来越大——建筑业缩减规模、电商冲击零售业,酒店餐饮近几年也是哀鸿遍野。如果继续坚持原来的定位,只怕空间越来越窄。所以不少业内人士私下猜测,将来可能逐步引导向个人消费市场靠拢。一旦成本降下来、限制放宽,说不定哪一天你楼下停车场就冒出几台新能源混动版的小巧精致新派皮卡,到时候谁还记得它到底是客还是货呢?
前阵子洗完我的破金杯回家,小区保安盯着尾厢问:“你这还能拉西瓜吗?”我愣住半晌,只好苦笑:“等明年看看政策呗。”唉,人总归活在期待之中不是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