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九月份的销量差得真让人咋舌。一看数据,心里直嘀咕:这车确实没人买。Z9 EV起步就只有12台,哪怕是我熟悉的销售小哥哥都问我今天车没补齐吗?我说没有啊,几台而已。他摇摇头,笑说还真是‘心想事成’了。Z9 GTEV也就27台,虽然比纯电的少一些,但整体还是个笑话吧。更别说1200台的Z9 DM了,整个品牌的销量都被D9撑着,连个数据都排不出个完整的阵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腾势9月累计销量大概6千多台,这个数字在市场上算不上惨,但算得上尴尬。 这是一个偏高端的品牌,作为比亚迪高端线的代表,理应要表现得更稳定一些。听我同事说,整体新能源市场都在水涨船高,比如比亚迪王朝系列、极氪、蔚来,销量都稳得一比。腾势紧跟着,反应却像掉队的队伍。你说他们是不是自己对品牌定位还没定好?还是说宣传做得还不够?
说实话,D9能成为扛旗的MPV,确实不错,单从销量上来看还算可以,但我知道那都是打了折的成果。官方指导价比很多同级车型都要高,比如一台顶配D9,原价可能在33万左右,但优惠后,低配能到25万以下。这实际上把价格冲到相似价位的车型,它自带秒杀策略。而这样降价,短期内或许能拉动销量,但压力也来了。品牌形象会变得更廉价吗?这张牌敢赌吗?我总觉得,若真把价格压得太低,品牌的气质都要掉一块。
我还记得一老修理工跟我说:你们都觉得车要技术牛逼就行了,实际上用户看的是用得顺手,品牌买得放心。他这话说得真有点意思,有点点:技术可以靠硬件堆,但用起来的体验才真打动人心。腾势这阵子推新车,却似乎忘了这个。Z9 EV又小众又贵,除了技术参数,实际买家还在犹豫:这车值这个价吗?就像我朋友最近关注的奥迪Q4 e-tron,虽然配置不差,但价格比Z9低大概三四万,照样有人说还好看,但太贵了。
对比很快就出来:同样是30多万的纯电SUV,极氪001、蔚来ET7都配得上高端字眼了。尤其是蔚来,用户认知度高,服务体系成熟。而Z9 EV偏偏小众,是因为形状设计偏向未来风格,很多人看了第一眼就还算不错,但买回去真让人犹豫——毕竟要十万跑不掉的差异化。销售跟我说:这个价位,买车最重要还是用得顺手、品牌信得过。我心想,这话真不假。
而Z9 GTEV的市场表现,也让我感觉无趣——700台,放在30万以上的插混市场,算勉强还能接受,但真的不惊艳。像理想L8、问界M7这些,要么续航更长,要么实用性更全点。他们都在不断升级,腾势算是慢半拍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我忽然想到:是不是这些车的设计太孤芳自赏了?比如Z9,漂亮,但是不是太偏小众?我总觉得,消费者在选车时,除了硬指标,还得考虑用得多大、省心不省事。唯一让我觉得还不错的是N7,价格一降,销量虽说不上爆,但也慢慢爬上2000台左右。不过这个车型本身就是偏运动的个性产品,没办法像家庭MPV那么大众化。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问自己:腾势是不是太急于想把高端牌打出来了?比亚迪的技术、奔驰的设计,已是不错的底子,可市场的反应明显慢了一拍。这个品牌还缺个日常人设。你要说,谁能理解这个品牌的核心诉求?我猜还不够稳,要么在产品线布局上太分散:一会儿MPV,一会儿SUV,一会儿轿车。就像打牌,总不能一手牌想赢全场。
说到这,我有点自嘲——自己也不是百分百觉得这条路一定对。比如我在抖音上跟朋友聊,朋友说你别看车数据,真实用车体验才重要。我心想,他说得对,毕竟每辆车背后,都是一堆人的付出。尽管,逻辑告诉我,真正打动人的还得是故事和信赖。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想,腾势的未来究竟会走到哪儿?让人犹豫的是,这次九月很可能只是个反应时刻。多年前我还记得,有个销售跟我说:高端车,要的不只是性能,更是那份象征。其实他说的没错,可是若核心还是被价格战绑架,最后就可能变得像卡在树底的车,拔得越深越难。
最后我还在琢磨一个问题:如果明天腾势推出一个新高端,有没有可能用口碑或者用车体验重新冒出头?还是说,过去的高端标签已经烙在品牌上,难以洗白?真想知道,你会怎么看腾势下一款车的潜在光芒到底在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