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卖车亏钱为何还能“反向收割”德国巨头大众?

据说今年中国最大的风口不是风,而是车企的季度报表。那些数据,把人看得眼花缭乱,像上班族月底查工资条,看起来数字很多,但真正到自己手上的,总归是少得让人怀疑人生。不过小鹏这条船,最近有点意思,如果不是上面刻了字,差点让人以为开的是大众造的船。小米官宣二季度财报时,大家忙着恭喜雷总的“遥遥领先”,结果小鹏顺势一脚,给了大众一个“遥遥回馈”。

那些念着“多劳多得”的企业马仔,看到小鹏的数据时估计得气得肝疼,谁让人家一边卖车亏钱,一边靠技术服务挣着德国毛爷爷,而你还在为KPI啃冷馒头。数字很清晰:二季度卖了十多万辆车,光是同比增长就眼红得让燃油车都想上绿牌。上半年交付量比去年还多,换算成“全村的希望”,小鹏已经完成了全年目标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估计也用不上小鹏员工加班熬夜,随便一点自信就能收掉。

当然,生意归生意,挣钱归挣钱,小鹏的算盘打得比会计准则还精细。别看营收嗖嗖涨,毛利率蹭蹭提,人家还是得对着净亏损皱眉头。去年亏二十多个亿,今年亏十来个亿,听起来像是医学奇迹,但只要钱没变正,股东就还是只能靠心理疏导续命。我们要有数据,人家一台车,卖了还要亏5780块,差不多能买辆电动滑板,在工地上溜达。要是小鹏不是靠技术服务填坑,现在估计得和乐视汽车一样搞“生态链”,先给大家种点希望。

但命运就是喜欢给你选择题:前面卖车亏,后面技术服务赢,小鹏直接用大众的经验证明“站着也能把钱挣了”。早在2022年,小鹏就把自己卖给了技术服务这碗饭,没想到过了两年,这碗饭越端越香,半年前一口气收了28亿多的服务费,算下来光毛利润就17亿,和网红带货差不多,服务比产品值钱。告诉大家一个基本逻辑:你买车亏,卖技术,还真能赚钱。想当初谁嘲笑小鹏卖车亏本?这下好了,人家和大众躺着分钱,你还在议论能源架构,像猩猩争香蕉,只见到表皮,没看见果肉。

大众这边也够有意思,没造出电动车的世界级标准,就先造出了技术服务的新标准,给小鹏送钱,情商高到让德国香肠都变酸。大家讲合作是双赢,谁料这次大赢家是中国的技术公司,德国人掏钱,北京人笑到后脑勺疼。这技术服务不只是给电动车,连燃油和混动都一起薅,大众好像决定把所有未来都交给小鹏,跟孩子押给补习班,管他是不是985,先找托管了再说。

中国车企卖车亏钱为何还能“反向收割”德国巨头大众?-有驾

所以你说,小鹏是中国最亏本的车企吗?不,他们是全村最有技术服务费的“外包劳务”,每一台车都凝结着中式打工人的智慧,每一个技术服务合同都是对德国制造的冷幽默。赔本卖车,好像是门面,赚技术钱才是财务核算的真谛。

中国车企卖车亏钱为何还能“反向收割”德国巨头大众?-有驾

你以为车企还是那种开工厂、请工人汗流浃背?错了,现在真正挣钱的是那些写代码、评算法、配置架构的高端打工人。华为模式小鹏学得溜,谁还傻傻地只盯着流水线。技术服务外包才是新潮流,比卖车还高贵。人家服务及其他收入的毛利率60%多,卖车一边亏本流汗,一边技术挣钱不嫌手软,这是新时代的车企自尊。谁说中国只会组装?技术外包才是新民族工业的内核。

当然,这剧情也不是喜剧,毕竟小鹏还在亏钱,车企要盈利就像鸡汤煮到一半,喝着香但总觉得锅里还剩点东西。这半年的报表是喜讯,财务自由还在路上,要真正翻红,还得看四季度。业内人士预言盈利在即,像算命先生说你明年走大运,搞不好明年又要重启新一轮嘲讽。要是真的盈利了,搞不好我们还要裸奔庆祝,可惜大多数人一辈子裸奔的机会都比盈利少。

中国车企卖车亏钱为何还能“反向收割”德国巨头大众?-有驾

我猜,这场技术输出与车企转型的舞台剧,没那么简单。看似小鹏上演中国技术的逆袭,实际上,是全球汽车业集体还债。你说那些曾经牛哄哄的大众、奔驰、宝马,为了活下去,甘愿把钱投到中国新势力账户里,这场戏怎么拍都有点荒诞。甚至有种感觉,未来世界造车可能都得汉化,不是中国自动驾驶,就是中国服务协议,否则车按键都按不亮。

中国车企以前是毕业生,进外企做螺丝钉,捞点生活费;现在写算法做架构,全球企业排队领号请家教。大众今天送小鹏17个亿,明天宝马要不要多给点?财务自由的路上,从白手起家到白给外国人技术,职场升迁快得让人眼睛抽筋。以前尴尬的是卖车赔钱,现在高端尴尬是赚的是外国人的技术费,自己还在国内打折促销。一想到这一层,我就懂了“全球化”的真谛——全球化其实就是让你在本地卖货亏钱,靠输出脑子挣钱。

但别高兴太早。这个技术服务费,就像早晨的鸡蛋,看起来补脑,吃多了也会腻。真要靠它养家糊口,万一哪天大众自己发现“哦,原来代码自己能敲”,那小鹏的“躺赚”神话又如何续?外包有一天兴起,也有一天被取代。中国公司趟过红海,留在绿洲的只有敏捷和适应力。别以为今天的技术服务能永葆青春,毕竟德国人也是理工男,只是脑子暂时卡壳。

另外,谁都知道,中国汽车还是卷得离谱,每天搞促销、贴钱卖车,技术输出归技术,真到本地市场拼刺刀,拼的还是谁能熬。小鹏一边靠大众输血,一边还得跟蔚来、理想、小米推车型,新车上市像擦地板,不断推新、不断砸钱。说到底,没人能靠一项收入“躺平”,不是你想卷就能翻身。明天不会按剧本来,技术服务这碗饭谁都想吃,大家都得争“碗里有肉”、“锅里有米”。

中国车企卖车亏钱为何还能“反向收割”德国巨头大众?-有驾

此时此刻,小鹏的财报就像一封情书,风光无限,实际里头还是记账本。卖车亏钱,技术挣大钱,看起来像掉进了逆转世界线。谁还敢说中国汽车没有技术?大众今年过得还不如小鹏,还得烧香拜小鹏的技术部门,德国精神刚硬得很,现在也会弯腰求协作。其实,这世界所有的“合资”都是过渡,最终合伙人都想着自己搞定,互相学习就是互相套招。

财报很好,未来未知。小鹏车主或许在思考电池续航,股东在思考分红,技术员在思考源代码,大众在思考明年的服务费涨不涨。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黑色幽默里。你以为今年挣钱的是小鹏,其实真正挣钱的,是“科技输出”这四个字。不信你问大众,他们哭着付技术费的时候,都没想到自己会成了中国车企财报里的梗。

等到四季度报表出来,不管盈利还是亏损,反正割韭菜的刀磨得更亮了。剩下的,就是我们普通网友继续围观车企内卷,顺便吐槽两句“卖车赚吆喝,技术赚钞票”。人生就这样,财报是段子,段子是生活,生活是亏损账面里的一句“没关系,下季度再战”。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