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携手Stellantis建厂,波兰试水,西班牙布局

这年头,谁还没听说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卷到全球了吗?国内车企们在自家“圈地”开卷正酣的同时,目光其实早就瞄准了天边那片广阔的蓝海,说白了,就是海外市场。

可话说回来,出海这事儿,光有一腔热血可不够。

跨国运输、关税壁垒、各种成本“天花板”,一个不小心就成了赔本赚吆喝。

那问题来了,中国新势力玩家零跑汽车,凭啥敢在西班牙“捅破天”,要在那里建厂生产?真的是有啥独门绝技,还是另有隐情?这一波操作,究竟图个啥,不怕被欧洲老牌车企“夹击”?这事儿,值不值得我们坐下来掰扯掰扯?老实说,光从新闻标题看,还真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别急,慢慢扒皮,说不定结局藏着彩蛋。

先把镜头拉远一点看大环境。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卷得那叫一个惨烈。

从街头巷尾的广告刷屏,到各大车展你方唱罢我登场,背后的现实只有一句话:大家都想活下去。

国内需求趋于饱和,新势力纷纷想要吃国外那碗饭。

但门道多着呢,不是所有品牌都能一脚踹开欧洲市场的大门。

零跑携手Stellantis建厂,波兰试水,西班牙布局-有驾

欧洲人买车讲究“血统”,技术是基本盘,品牌历史得兜着走,别看你在国内能称王称霸,人家欧洲消费者买不买账还两说。

零跑携手Stellantis建厂,波兰试水,西班牙布局-有驾

另外,输送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到欧洲,关税、运输、合规、渠道、售后,每一道都是大山。

早前,蔚来、小鹏这些中国头部玩家都曾尝试过“散装出海”:本土造好直接运过去,到了当地还得应对检验标准、运输损耗,结果利润被蚕——一点点啃光。

那怎么办?“在地化”,也就是本地化生产,是唯一的正道。

从根儿上说,就是把制造基地直接搬到目标市场老家,省下运输、关税不说,还能吃上产业链这碗“软饭”。

这不,零跑这步棋终于落地到了西班牙,找的还不是新厂,而是老欧洲车圈赫赫有名的萨拉戈萨工厂。

你如果只是路过这家老厂,也许压根儿不会联想到中国品牌。

但放在产业全球化新时代,这事儿一点都不奇怪。

说到合作,零跑背后的主要推手——Stellantis,这个名字不熟?

那你大概听过雪铁龙、标致、菲亚特、克莱斯勒这些牌子吧?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Stellantis的背景光环,零跑直接开挂。

2023年,他们敲定合作,Stellantis甩出15亿欧元,买下零跑20%的股份,还安排了两个董事席位,妥妥的亲儿子待遇。

更有趣的是,零跑国际合资公司正式挂牌,一家中国新势力+一家欧洲汽车巨头联手,负责所有中国以外市场的出口、销售,甚至本地化生产。

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王炸组合吗?

落到实际层面,零跑不只是在西班牙的萨拉戈萨工厂排兵布阵,前面早就在波兰Tychy工厂试过水。

用行内话说,那叫KD件组装,零部件中国打包运到现场“白手起家”,本地采购率45%,直接把成本压到刀刃上。

零跑携手Stellantis建厂,波兰试水,西班牙布局-有驾

想象下,一辆车成本控制在400-500欧元,这几乎跟国内造一辆没啥区别。

要不是Stellantis开放了渠道,零跑根本挤不进来这片阵地。

波兰的试水,马来西亚的扩张,零跑联合Stellantis,一步步在海外搭起了立体“碉堡”。

其实这也不奇怪。

新能源车要真正站稳脚跟,光打价格战是不够的。

欧洲市场既有特斯拉环伺,也有大众、雷诺、标致等老钱家族,竞争激烈得很。

而中国新势力尝到了性价比和技术创新的甜头。

零跑的T03和C10,靠着价格亲民和科技感爆棚,一下就在欧洲斩获了口碑和销量的小高潮。

2024年上半年,零跑在海外已卖出20375辆,虽比不上国内大盘,但已经给了个不小的信心加分。

下半年目标直接上调到接近65万辆,海外预期虽然没咋改口,但明摆着,增速要翻倍。

零跑为什么这么急?答案其实很现实。

讲到这儿,就得把行业内幕摊亮了说。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利润说实话并不好看。

大家都在拼命冲量,前几年不预测暴利,核心是数据好看,“圈地守江山”,否则怎么吸引下一轮投资人?

李腾飞透露,零跑的首要任务就是海外销量规模,先跑量再挣利润。

熬过早期亏损不稀奇,熬不出量,就成了被行业“淘汰”的下一个。

所以,这一步步推进本地化生产,不是头脑发热,而是生死存亡之战。

再往下聊聊欧洲这边的生产基地。

萨拉戈萨,这家老厂1970年代就开始造车,累计产量超1400万辆,占地3.15平方公里,一年能产30万台。

2023年,工厂下线汽车37.2万台,电动车产了5万多台,电动化比例13.6%。

啥意思?用网友的话说:人家资源、技术、供应链全套齐活。

工厂周边还蹲守着350多家零部件公司,什么冲压、焊接、涂装,一条龙服务到家。

零跑和Stellantis的合作,是把自家品牌和欧洲最牛工业体系深度嵌套。

你还以为故事就此结束?

真正的大招,其实还藏在电池上。

你知道宁德时代吗?全球动力电池一哥。

Stellantis和宁德时代宣布,将在萨拉戈萨搞一个41亿欧元规模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2026年投产,产能高达50吉瓦时。

啥概念?

只要这项目落地,零跑的B系列新车量产,续航和成本都能直接飞升,和国内主力产品无缝对接。

这不是一般的“外包组装”,而是国产电驱动和欧洲整车生态系统的深度“合体”。

要不咋说中国新能源的“卷王”思路已经传到了世界?

其实讲到这,你也看到,零跑这一路的每一步,都不是闷头干冒险。

借场地、借团队、借供应链,就连生产的时间点都踩得死死的。

2024年本地化改造,2025年量产,刚好赶上欧洲电动化转型窗口期。

等欧洲市场“电动化大潮”来临,零跑已经提前一步整装待发。

有点像战场上的埋伏,一旦号角吹响,自己冲出去就是主角。

但咱们得多嘴一句,海外市场这片海,从来都不太平。

欧美国家对中国汽车设限的新闻几乎月月有,有时候行情一变,成本优势说没有就没了。

还有品牌认同、售后体系、合规项——哪一个掉链子,海外“爆单”的梦想都得泡汤。

最近欧洲也盯上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时不时研究“反倾销”,处处增加小动作,谁说得准明年是不是又加点“规则”?

零跑硬杠的底气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力和体系能力,换句话说,“卷王”也只能卷天赋和智慧。

毕竟生意场上,兵不厌诈,洞察力比鲁莽更重要。

然而,有一点值得乐观。

伴随全球绿色能源政策推进,欧洲又是新能源“风口浪尖”。

谁能又快又稳地卡住产业链、供应链本地节点,谁就可能笑到最后。

技术与供应链双保险,头一回让中国新势力在海外既能“撒欢”卖车,也能跟老牌玩家平起平坐。

而零跑借Stellantis的船,过自家河,既保成本又谋增长,算得上中国新能源出海的“典范样本”。

这场长跑刚刚起步,是否能“躺赢”?还需继续观察,但不惜“放下身段”,融入本地的姿态,已经在新一代玩家里走到了前排。

这么说下来,你怎么看?

零跑的欧洲故事会复制蔚来、小鹏的路径还是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的中国玩法,真能在欧美扎下根吗?

坐等你留言,咱们继续开聊!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