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的汉EV现在什么待遇?
说句不好听的,降到白菜价也没人抢。
你以为是钱包紧?
别闹了,年轻人转身就去排SU7的队,还能在小红书炫个半天。
你要问,为什么?
先别急着找原因,咱们不妨倒带回到三年前。
那时候,汉EV可是新能源圈的顶流,刀片电池一上台,各路媒体和自媒体差点没把比亚迪捧上天。
朋友圈里,动不动就是“安全神话”“技术王炸”,买到都算人生高光时刻。
可现在谁还在谈汉EV?
群里只剩下销售在自说自话,气氛堪比年会结束后的冷场。
你回头看看,问界M7的展台人挤人,理想和小米的评论区水漫金山,汉EV这边连个热闹的喷子都看不到。
你说技术不够?
这话要是被比亚迪工程师听见,估计得气到拍桌子。
刀片电池、续航、空间,参数拉满,安全感拉满。
问题是,谁还光看参数?
这年头,车不是代步工具,是自我标签,是朋友圈里的高赞照片。
汉EV这张“稳定男”脸,三年都没换个表情,怎么能怪年轻人不心动。
你以为降价能补上颜值的短板?
省省吧,降价是伤感情,没情怀的买卖早就没市场了。
有次在停车场,看见两个刚下班的小伙子,站在一辆SU7和汉EV旁边抽烟。
SU7那哥们戴着棒球帽,一边刷着抖音一边说:“你这开着像我爸的车,真不考虑换个新鲜点的吗?”
汉EV那哥们怔了一下,没说话,抽了口烟,像是突然意识到什么。
其实不用多说,这场景就已经把答案写在了空气里。
你再去问界M7看看,换个外壳,销量直接翻倍。
LOGO小了,腰线薄了,灯带宽了,气质立马不一样。
比亚迪“技术宅”思路还停在上一季,人家已经开始玩用户的情绪了。
现在买车,谁还在意你那点电池结构?
年轻人要的是“爽感”,要的是走在大街上的那股“被看见”的劲儿。
你看小米SU7,定价一出来,朋友圈立刻炸锅。
有人说,这是年轻人的第一辆电车。
其实本质上,是一场身份的自我表达。
汉EV降到16万,没人抢?
这不是市场的错,是品牌审美掉队的信号。
论坛里有个老车主吐槽:“技术没毛病,就是看腻了。”
你觉得这话狠?
其实比那还扎心。
销量数据不会骗人,2021年高歌猛进,2024年直接掉头。
不是市场变了,是汉EV还以为自己在技术的温室里,殊不知外面早已风云变幻。
降价救销量,像极了一支老牌球队临阵换帅,想靠情怀再搏一把,结果更尴尬。
有意思的是,汉EV的困境其实不是特例。
想想NBA那些球星,年轻时靠技术,年纪大了拼的是人设和粉丝缘。
市场早就变了,谁还愿意做那个只会打基础的蓝领?
问界M7、SU7、小鹏P7,个个都在拼设计、拼体验、拼氛围。
比亚迪还在念技术经,用户已经转身去找心动了。
你觉得技术不该被冷落?
道理没错,可消费者的心思,从来不是靠道理能拴住的。
有一回去车展,汉EV展台有点落寞,销售小哥热情地讲着技术细节,台下观众却都挤在对面问界M7的灯带前拍照。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技术流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你不服,没关系,数据最实在。
比亚迪汉EV销量缩水,问界M7、SU7一路高歌,市场就是这么现实。
别说什么“理工男不懂浪漫”,车圈现在就吃“颜值经济”和“情绪价值”这套。
汉EV要翻身?
老实说,机会还在。
就像老将换个发型,场上还是能秀操作。
只要比亚迪肯动刀,把那张老干部脸换一换,灯带拉宽,腰线削薄,LOGO低调点,谁还记得你三年前的样子?
不是技术不重要,而是你得学会讲个新故事。
消费者不是不理性,是他们有了更大的选择权。
现在买车和谈恋爱一样,第一眼没感觉,后面再努力都白搭。
说到底,汉EV的冷场,是中国新能源市场成熟的信号。
技术、价格、体验、情绪……拼到最后,车早就不是冰冷的出行工具,是生活方式的延伸。
比亚迪要想让汉EV再起高峰,光降价那点套路,真的不够看了。
你说我杞人忧天?
那你去问问那些还在等补贴的年轻人,他们要的,到底是什么?
写到这里,SU7的评论区还在炸,问界M7排队还没散,汉EV的故事,你觉得就这样结束了吗?
谁知道呢。
说不定哪天比亚迪想通了,给汉EV来次大变脸,朋友圈又是一波刷屏。
你会买吗?
反正我现在只好奇,下一场新能源的爆点,会不会又在别家门口排长龙。
你怎么看?
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