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正好盯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结果一眼就看到新闻说八部门联合出了个方案,要推动这块智能网联车的准入和上路试点,甚至还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的生产准入了。乍一听挺猛的,感觉市场马上就要活跃,智能驾驶要撒欢儿似的跑起来了。
前几天和朋友扯着,一句:你说那L3自动驾驶真能用吗,别到时候玩脱了。他回我:至少比你我开车稳多了,盲区啥的机子能盯着。我倒是理解他那意思,但真能做到完全脱手还远着呢,毕竟从开发到上路,障碍不少。
说实话,L3的门槛可不低。这感觉就像你做蛋糕,不光得有好面粉(算法和硬件),还能保证烤箱(车辆电子稳定系统)灵敏且安全,最后还得有人验收研究。八部门这次方案里提到,要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的试点,这就像不光蛋糕好吃,还得有个好厨房,外加配送链条完整,这个重视程度,说明背后供应链不简单。你可以想象,单是感知硬件要配合道路基础设施升级,能同步响应,类似于电脑配备了5G网卡,环境也得支持高速无线网络,这中间变量一堆。
顺便说一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我在一个城市看车展,看到某国产智能车搭载了北斗+5G车载通信模块,厂家卖力说这能实现秒级定位和实时交互,当时我心里就打了个问号,这性能够支撑真正大规模自动驾驶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数据方面,官方提到推动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5G通信模块和前装V2X(就是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侧单位的协同通信)普及。我估计实际配装率现在大概在10%-20%(样本有限),但按这样速度增长,年底能破30%也说不定。至于L3自动驾驶车型,估算目前全市场装载比例不足1%,但今年预计有拓展迹象。真没细想过,这是不是也因为芯片供应链压力缓解了,厂家才敢冒点险去推L3车?
对比一下,A和B两款售价在30万左右的国产车型,A搭载了完整的V2X通信套件,支持车路协同,自动跟停跟走功能;而B仅支持普通辅助驾驶,没这个通讯功能。这就像跑马拉松,一个人跑独行,一个组队跑,有外部支持明显更稳。实操下来,A车在拥堵路况省力不少,但B车还得频繁人工干预。消费者买车时,这差别肉眼能感知,体验上完全两回事。
说到政策上,我先前以为L3级就能放心上路了,现在看来八部门强调有条件批准,有点像给厂商开了一个门缝,但门后面还得符合许多试点要求,且道路交通安全和保险法规还在完善中。这边我得收回刚刚想当然的看法,真要普及,还得慢慢探索,政策和技术得拉着走,不会一蹴而就。
我在维修厂碰过一位师傅,他说:这智能车吧,软件出点错,咱们机械师还能自己修,软件多了啥毛病只能等厂家远程升级,修起来头大。这话点醒我,供应链不仅是零件那么简单,还包含软件体系。汽车研发的复杂度,就像做一桌大菜,肉汤、蔬菜、调料不仅要好,怎么配合这个厨师得摸索很久。
至于保险方面,政策也提到得跟上。你说自动驾驶出事故,责任怎么判?车主、制造商还是软件服务商?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合同还没完全覆盖这些模糊地带,算是一个大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象中智能驾驶货真价实替代人工的生活场景,到底会有多快到来?会不会还是停留在技术展厅和试点示范的状态长时间?毕竟技术进步和法规落地是两条赛道。信息补充里有提到特斯拉FSD有戏了,四维图新股价吊起来,说明市场对这个产业链信心正在积累,但市场热度和实际应用还差一段距离。
平心而论,我有点嫌麻烦了。毕竟看这些高大上的技术文案,感觉和咱普通司机的日常还相差很远,几乎像听别人说未来怎样,更像隔着层玻璃框着一幅画。
翻一翻朋友圈,华为和赛力斯被拍成明星选手,他们后端研发和供应链运作显然比很多所谓智能车造车新势力靠谱,这也侧面反映了供应链与研发紧密耦合的关系。你有好的芯片和软件不能单打独斗,还必须有一整套工艺和供应体系支持。比如质量稳定就好比一个面包师傅工艺娴熟,面粉再好没手艺也做不出好东西。
来问问你,车企和监管部门能否在这条智能网联的赛道跑出一条明路?多场景应用能否形成良性循环?还是只会变成科技圈玩票的大秀?
顺带心算一下,大家最关心的成本问题,假如一辆L3车型比普通车贵出5万元,按50万元初始售价算,假定平均3万公里每年行驶,油耗+保养和软件更新上涨,单纯从成本上看,这多出的钱要用几年才能压得住?我估算两三年左右(估算),且要考虑二手车保值率,新的技术车辆保值率目前还没太多数据支撑,只能观察。
这类智能驾驶车,真能不能真让咱普通人心甘情愿掏钱买?我一直心里怀疑。
说了这么多,结尾不妨留个悬念吧,下次我打算去试驾一台L3车型,感受下自动变道和城市拥堵自动跟车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方便。或者,问问你的身边人,遇到这事儿他们会不会真心想靠机器代替手脚?
我还是挺好奇,路边那个车载摄像头,白天看着就两片黑,你觉得它背后藏了多少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