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和i8证明:理想之前的畅销,难道吃了增程式的红利?

理想汽车最近有点烦。新出的纯电SUV i8上市才7天就降价,把三个版本砍成一个,价格直接降了1万块。这操作在汽车圈可不多见,一般新车上市至少得撑个把月才会调价。

第三方数据显示,i8首周订单只有6000台。这个数字放在其他品牌可能还行,但跟理想自己比就差远了。当年L9上市1小时订单就破万,现在i8这个表现确实不太理想。

MEGA和i8证明:理想之前的畅销,难道吃了增程式的红利?-有驾

更尴尬的是,同期上市的乐道L90三天就卖了快2000台。虽然不是一个价位段的产品,但这个对比还是让理想脸上有点挂不住。李想自己也承认,第一次看到i8照片时觉得"有点丑"。

说到设计,i8确实挺特别。它不像传统SUV,更像加高版的MPV。这种造型在市场上比较少见,消费者接受度是个问题。不过审美这东西很主观,有人觉得丑,也有人觉得个性。

MEGA和i8证明:理想之前的畅销,难道吃了增程式的红利?-有驾

这不是理想第一次在纯电车型上栽跟头了。之前推出的MEGA虽然号称50万以上MPV销冠,但销量跟自家增程式车型完全没法比。这种"冠军"头衔,说白了就是加了一堆限定条件。

理想发家靠的是增程式技术。简单说就是用小电池满足日常通勤,再用燃油发动机当充电宝。这套方案成本低,还能避免纯电车的续航焦虑,确实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

靠着这个路线,理想去年卖了37万多台车,成为新势力销冠。今年更是突破50万辆,创造了豪华品牌最快达成百万销量的纪录。这些成绩都证明增程式策略在当时很成功。

MEGA和i8证明:理想之前的畅销,难道吃了增程式的红利?-有驾

但市场在变。7月份的数据显示,纯电车卖了60.7万辆,增长24.5%;插混车27.8万辆,微降0.2%;增程式只有10.2万辆,下滑11.4%。这个趋势对理想不太友好。

增程式说到底是个过渡方案。随着充电设施完善和电池技术进步,它的优势会越来越小。理想自己也清楚这点,所以必须转型做纯电。问题是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i8和MEGA的市场表现说明,理想那套"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打法在纯电市场不太灵了。这些配置其他品牌也在做,已经算不上独特优势。纯电市场的竞争比增程式激烈得多。

MEGA和i8证明:理想之前的畅销,难道吃了增程式的红利?-有驾

今年6月理想只交付了3.6万台车,同比下滑24%,创下15个月新低。这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纯电转型不顺已经影响到整体销量。接下来要上市的i6压力会很大。

说到实用性,i8作为纯电SUV确实面临挑战。它的续航里程官方标称是700公里左右,但实际使用中打个8折很正常。冬天开暖风的话,可能还要再少一两成。

充电便利性也是个问题。虽然现在快充桩越来越多,但节假日排队充电的情况还是常见。i8支持800V高压快充,理论上充电很快,但要找到匹配的充电桩并不容易。

MEGA和i8证明:理想之前的畅销,难道吃了增程式的红利?-有驾

空间方面i8确实有优势。接近MPV的车身造型带来了宽敞的乘坐空间,特别是第二排腿部空间很充裕。后备箱容积也不错,适合家庭出行。这是它为数不多的亮点。

智能化配置上,i8搭载了理想最新的AD Max 3.0系统,理论上支持城市NOA。不过目前实际体验跟头部玩家还有差距,系统成熟度需要时间验证。

价格方面,降价后的i8卖33.98万。这个价位可选车型很多,比如蔚来ES6、小鹏G9、问界M7等。跟这些竞品比,i8的性价比优势并不明显。

MEGA和i8证明:理想之前的畅销,难道吃了增程式的红利?-有驾

售后服务是另一个考量因素。理想的线下网点数量在新势力中算多的,但跟传统品牌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维修保养可能不太方便。

综合来看,i8是一款优缺点都很明显的车。它在空间和舒适性上有优势,但在续航、充电、智能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可能还是增程式车型更实用。

理想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纯电产品线,找到新的卖点。光靠吃增程式的老本,很难在越来越卷的新能源市场保持优势。接下来的i6如果还不能打开局面,情况会更棘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