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于8月29日开幕,作为国内四大A级车展之一,本届展会汇聚了近120个汽车品牌,展示车辆超1600辆,车企们摩拳擦掌,为下半年市场竞争吹响号角。
热闹背后,一场无声的“缺席潮”却悄然涌动。据不完全统计,本届车展共有23家汽车品牌集体缺席,涵盖超豪华、合资、新势力及自主品牌四大阵营。 缺席是结果,但原因各不相同——有人败给市场,有人输给时代,还有人默默退场。
销量低迷:豪车光环褪色,合资步履维艰
超豪华品牌的退场最扎眼。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等“老钱”代表集体消失,曾经的豪车馆被小米、红旗等品牌取代。 这不是偶然:保时捷2024年在华销量仅5.69万辆,同比暴跌28%;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中国区交付2.1万辆,同比再跌28%,较巅峰期缩水40%。 政策更是雪上加霜——今年7月起,豪车进口税门槛从130万元降至90万元,更多车型承担高税负,竞争力直线下滑。
合资品牌同样艰难。东风本田上半年销量31.52万辆,同比跌24.2%;起亚前7月销量仅4.55万辆,被迫转向出口求生。 销量腰斩的背后,是新能源浪潮对传统燃油车的无情冲刷。
经营困境:新势力爆雷,淘汰赛加速
新势力的缺席更显残酷。哪吒汽车曾以年销15万辆登顶新势力榜首,如今却因裁员、欠薪走向破产重整。 创维汽车销量连年下滑,2024年仅卖0.65万辆,技术短板让它难敌市场竞争。 极石、远航等品牌销量惨淡,月均不足500辆,渠道萎缩成致命伤。 这些品牌不是“退展”,而是站在生死边缘。
进退之间:低存在感品牌的沉默离场
部分品牌因“无人问津”主动退出。一汽奔腾2025年销量虽破10万辆创纪录,但品牌认知度仍弱;大众安徽因车型单一、销量未达预期放弃参展;宝骏从年销百万跌至4.36万辆,95%的跌幅让它彻底边缘化。 它们的缺席,是市场“马太效应”的缩影——强者恒强,弱者退场。
自主品牌狂欢:包馆、科技、全矩阵出击
有人星夜离场,有人高调登场。比亚迪包下整个9号馆,王朝、海洋等五大品牌列阵,场外还设技术体验区;长安集团携五大品牌覆盖燃油、混动、纯电全赛道;奇瑞五大品牌霸占5号馆。 鸿蒙智行首次以“五界”阵容亮相,3000平方米展位秀出智能化肌肉。 这些品牌不仅参展,更以“包馆”姿态宣告:新能源和智能化的C位,属于中国车企!
车展变天:从秀场到生死镜
这场“大退场”折射出汽车市场的深层变革:
消费者偏好转向: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0%,传统豪车“身份象征”光环失效,科技与体验成新宠。
车展功能偏移:线上营销崛起,线下参展成本高、转化低,销量差的品牌自然退出。
格局重塑:自主品牌凭技术反超,尾部品牌淘汰加速。未来车展或分化为“科技盛会”与“体验嘉年华”,空置展位成了产业升级的注脚。
23家品牌的缺席,不是车展“不香了”,而是市场用最残酷的方式筛选生存者。超豪华退场、新势力爆雷、合资挣扎,背后是中国汽车从“崇洋”到“自信”的蜕变。当比亚迪们包馆秀肌肉,当小米、华为抢占豪车展位,这场“退场潮”恰恰证明: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真的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