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打得火热的时代,各种新品牌、新技术层出不穷,好像不带个大屏幕、不说个智能座舱,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在这种环境下,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在看了一圈花里胡哨的新车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像大众途观L这样一台看起来有些“传统”的德系SUV。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大众品牌的信任,还是说这台在中国市场卖了这么多年的车,确实有它独特的过人之处?
咱们今天就借着一位2022款途观L 330 R-Line越享版车主开了差不多三年的真实感受,来把这台车里里外外的好与坏,都摊开来聊个明白。
首先说说这车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就是外观。
很多人一看,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一张标准的“大众脸”嘛,看着四平八稳的,没什么惊喜。
这话没错,途观L的设计确实不走那种夸张、激进的路线,它追求的是一种沉稳、耐看的感觉。
但仔细看这台R-Line版本,就会发现大众在细节上还是下了功夫的。
它在原本稳重的车身上,加入了一套运动包围,就像给一个穿着正装的成年人,换上了一双时髦的运动鞋,既保持了整体的得体,又透露出一丝不甘于平庸的年轻心态。
对于很多三十多岁、既要承担家庭责任,又不想显得老气的车主来说,这种设计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车主自己也说,这车越看越顺眼,特别是那个厚实饱满的车尾,晚上尾灯一亮,辨识度很高。
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不会像一些网红车那样,刚买时觉得惊艳,过两年就看腻了,它是一种更长久的美感,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求稳务实的审美需求。
接下来,咱们拉开车门,看看里面。
空间,这绝对是途观L能在中国市场立足的头号法宝。
很多合资品牌进入中国后,都学会了“加长”这一招,而大众可以说是玩得最明白的。
途观L的轴距达到了2791毫米,这个数字放在同级别的中型SUV里,比很多竞争对手都要长出一截。
数据可能有点抽象,咱们说说实际体验。
一个身高一米八的成年人坐进驾驶座,调整好位置,头部和腿部空间都非常宽裕,完全没有压抑感。
而真正的亮点在后排,腿部前面能空出两拳多的距离,别说正常坐着,就是想跷个二郎腿,甚至稍微伸展一下身体,都绰绰有余。
这对家庭用户来说太重要了,长途旅行的时候,后排的家人不会因为空间小而感到疲惫和憋屈,过年过节带上老人孩子,大家都能坐得舒舒服服,这份从容是很多同级车给不了的。
再看后备箱,简直就是一个“移动仓库”。
车主提到,一家四口的行李箱、婴儿车、露营装备,再加上各种杂物,塞进去之后还有富余。
这个装载能力,无论是日常家用,还是偶尔搬个家、拉点大件货物,都能轻松胜任,实用性非常强。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车。
途观L在空间上有一个几乎所有车主都会提到的遗憾,那就是后排地板中间那个高高的凸起。
这个设计其实是为了兼容四驱版本车型的传动轴而预留的通道,所以即便是两驱版,这个凸起也依然存在。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如果后排只坐两个人,那体验是顶级的;可一旦需要坐满三个人,中间那位乘客就会非常难受,双脚只能很别扭地岔开放在凸起两边,时间一长,非常不舒服。
这可以说是为了平台化生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满载时乘坐舒适性的一个典型例子。
说完了空间,我们再聊聊现在大家很关心的辅助驾驶功能。
在这方面,途观L的表现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好用的地方确实很实用,比如自动驻车功能,在市区等红绿灯的时候,深踩一脚刹车就能解放右脚,车子会自己停住,绿灯亮了轻点油门就走,极大地减轻了城市通勤的负担。
还有360度全景影像,对于停车技术不太好的新手,或者是在一些狭窄的老旧小区停车,这个功能简直是“神器”,车身周围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大大降低了剐蹭的风险。
跑高速的时候,自适应巡航也很好用,设定好速度和跟车距离,车子就能自动跟着前车跑,驾驶员轻松不少。
但是,遗憾的地方也很明显。
首先,这台落地超过22万的车,竟然没有配备车道保持辅助功能。
这意味着在高速上,虽然脚可以歇着,但手和眼睛却不能放松,必须时刻注意着方向盘,防止车辆跑偏。
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十多万的国产车,都已经把包括车道保持在内的L2级辅助驾驶配齐了,大众在这方面的确显得有些“抠门”和保守。
另一个被广泛吐槽的功能是自动启停。
它的初衷是好的,为了省油环保,但在国内大部分城市走走停停的堵车路况下,发动机频繁地启动、熄火,那种顿挫感和噪音不仅影响体验,还让很多车主担心会不会损伤电瓶和起动机。
结果就是,绝大多数车主都养成了上车第一件事就手动关掉它的习惯,一个本该便民的功能,反而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最后我们看看内饰和车机系统。
途观L的内饰设计走的是典型的德系简约实用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一切以好用、耐用为出发G点。
车主很喜欢这种风格,觉得干净利落,打理起来也方便。
座椅采用了仿真皮和织物拼接的材质,这一点其实非常贴心。
它不像纯皮座椅那样夏天烫、冬天冰,又比纯织物座椅显得有档次,而且脏了也容易擦拭,兼顾了舒适、美观和实用,特别适合有小孩的家庭。
不过,内饰里最大的槽点,就是那个中控屏幕。
在2022年,这块屏幕的反应速度和系统的流畅度,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尤其是在冷车启动的时候,屏幕点亮后往往要等上好几秒才能操作,有时候急着连接手机导航,在屏幕上戳半天都没反应,偶尔还会出现卡死需要重启的情况。
虽然这不影响开车本身,但在如今这个凡事讲求效率和体验的时代,这种卡顿和延迟,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恼火,也反映出传统合资车企在车载智能系统这块,相比于飞速发展的中国品牌,确实是慢了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