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坐地铁回家,刚好看到新闻里提到八部门要推进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标准。你知道的,咱们国内现在多少车型卖得火?光去年就卖出去上千万台。再配上电池成本,估算一下,百公里的能耗和碳排放,那个指标其实挺关键的。
哎,我还真试着算了算。比如一台续航400公里左右的纯电车,电池包大概50千瓦时(听说现在用的主流电池大部分都支持快充,充满也就半小时左右)。假设平均能耗是15千瓦时/百公里(这个其实有点估算,因车型不同差异大,样本少,体感范围可能在13到17都算合理),那么百公里的碳排放(假设电由煤电转的,还不能完全到绿色)大概需要7到10公斤二氧化碳。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拍的工厂线照片,那里的电池模组排满了,就像排队买春运的火车票一样,密密麻麻。其实很多人会觉得新能源车就不用担心排放,但这背后,电池的制备和电能的来源也很重要。未来碳足迹标准如果推开,能不能让车企在设计上更加绿色?我感觉这玩意儿比单纯续航还重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们试过开了几年车,突然发现耗油或者耗电确实要比刚开时高估点,是因为心里价被逐渐打破。就像买新手机,总期望快得飞起,但用了几年才发现,还是得和默认值斗争:电池容量变低,续航变差。
这个规矩一出来,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可能就会被重新定义。你看原料供应、动力系统设计、甚至售后维修,就会有新变化。中国汽车就像个拼图,每一块都得调试得对口才能保证整体效果。你会不会觉得,这么多标准如果没有国际互认,等于国内自己玩儿?反正我就这么想。
当然啦,起码让咱们的车型在国际舞台多一份说话的筹码。比如万一新能源车出口多了,那么碳足迹报告也有了依据,可以省点心。可惜的是,标准的具体细节还没出来,官面上说得宏观,细节猜测倒挺丰富。
我记得有个修车工人说:电池还得看料,是不是用的那个国外某品牌料,耐久最关键,要不折腾再好都咂嘴。他们其实挺关心自己手里修车的‘变数’的。回头想想,未来不同国家对碳排放的核算方法,要是能打通,维修工或者经销商也会省心不少吧。
这玩意儿也不是朝夕能搞定的。标杆定了,落实不是一句话能成的。你觉得呢,咱们的整车厂会不会为了这个绿色打标下大力气?还真不好说,毕竟绿色这个标签,背后还隐藏着成本和利润的博弈。
我真怀疑,未来的车型,可能得像苹果手机一样每年变新貌,来迎合检测标准。一直调试到找最平衡的点——能不被罚也能卖得好。你试想,车企们,是真的绿色追求呢,还是为了标签的噱头?这也是我每天琢磨的。
你看,像国轩高科的固态电池,现在传得沸沸扬扬,说不定真能量产的话,能量密度还能翻一番,续航又能再上一个台阶。反正我觉得,技术领先是关键,但这个标准设得合理,能让技术不光是好看,还能实用。
说到这,我又想到,未来会不会有人为了碳足迹作弊?毕竟标准一一落实,监管漏洞也是个问题啊。毕竟标准这一套,很多时候也要靠第三方认定,如果不能一视同仁,咱们的国际影响力还能继续走出去么?像我身边的同事说,全球的汽车法规,相互认同才是真的走得远。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能猜测,像北美和欧洲那边,要推出的标准更偏重碳减排指标,而咱们可能会结合国内能源结构制定点差异化标准。未必全部照搬,也可能会有差异,包括电池原料、车身材质、回收利用这方面。
我看到有个同事说:实行这些标准之后,成本肯定会上升。你猜呗?但我觉得,早一步走在前头,未来或许更有话语权。这就像我们说的,不怕起步迟,就怕不踩刹车,慢慢适应总比被甩在后头强。
说到这我突然发现,很多标准其实就像那披萨上的奶酪,怎么铺、厚薄,直接影响成品的味道,关键还是得看工艺。毕竟,实际操作中,标准和执行之间要打好关联这个牌。
不过这都是未来的事,眼下咱能做的,也就先关心一下,那些车企跑得快还是跑得稳。但我特别想知道,随着标准升级,买车人会怎么反应?会不会更在意碳排放标签这件事,还是会续航和动力这老生常谈?
大概没人会天天盯着碳足迹这个指标去买车吧?但买车后,能让心安的那个标签值,到底有多大?也许未来新标准出来,咱们钱包里钱还会少点?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绿色一些?我真想让这个绿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我想也许,最终标准要做到国际互认这一步,才算是真正跨出了那一步。而这个过程,或许慢,但一定要走在路上。
你猜,未来咱们会不会看到,汽车的碳足迹报告会跟车辆的里程圈一样,成为标配?或者,晚上喝茶时有人说:你这车碳足迹那么高,能行吗?然后笑着摇头。这个绿色还挺远的,但确实越来越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