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成榜单主角,合资车型销量下滑,新势力表现抢眼

这几天轿车榜单一出来,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有点懵,是不是这个汽车圈子已经彻底变天了?曾经的那些“老大哥”们,要么是榜单边缘,要么干脆消失不见。我坐下来一项项看,每一个排名都感觉像是在给这个行业上历史课,告诉我们:世界真的变得不一样了。

咱们就问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新能源车会一下子成了榜单的主角?是不是大家突然都喜欢电了,还是油太贵了,或者压根就因为配置、补贴、体验啥的都跟以前不一样?其实把原因拆开,也没那么复杂,就是中国人很现实。你说成本低、补贴多、保养便宜、城市限行减免、牌照好摇……这一堆“实惠”,谁看不明白啊?谁要是还认为大家买新能源只是为环保情怀,那真是高估了这个市场。

再看这次榜单,只有一款车型破万,那就是五菱的宏光MINIEV,不禁要问,这玩意儿为啥这么吃香?说白了,便宜、实用、通勤神器,谁家上下班距离不远的,或者二三线城市里开开,不买个小电动车都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你说,这点需求怎么能让什么3系、A6L、凯美瑞、卡罗拉满意咱们?真不是它们不努力,这市场就是变了。

而且,谁看得出来,榜单里那些曾经被吹爆的合资、老牌,比如轩逸、朗逸、凯美瑞,已经是“边缘卡位”了。轩逸还勉强能爬到第六位置,朗逸也在第八,但是看销量数字,真是一声叹息。以前动辄月销几万的神车,现在被电动小微们吊着打,是不是说明大家买车逻辑真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油价猛涨,环境管得紧,年轻人买车更愿意尝鲜,那些“老三样”自然不吃香了。你再怎么降价,消费者都不愿再买油了。如果谁还认为汽油车能靠优惠打赢这一仗,那还真是没看明白现在这套生态。

再说,比亚迪这次真是“多点开花”,“王朝”加“海洋”,已经是买电就逮着比亚迪冲。你看秦PLUS,秦L,海豹06,海鸥,海豚,每款都能打,每一类消费者都被照顾到了。这种“覆盖面”,说实在的,像极了当年大众、丰田那种寡头气质,只是现在领导班子换人了,油转电而已。难怪有不少人都说,比亚迪就是下一个大众。你看他们价格区间在10万-20万之间,刚好是主流家庭换车、首购的黄金段,玩的一手好算盘。

至于新势力品牌比如小鹏、零跑、小米SU7,大家之前还不信,这帮做手机、做科技的,到底能撑几天?结果现在一看,这不,小米SU7排在榜单第十五位,交付热度可真不是瞎吹。你想,新品牌初来乍到还没渠道,能打到前十五,后劲可不得了。而小鹏M03和P7,也都能卖得火热,说明市场已经不再是看脸,而是看技术、看体验、看谁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大家对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是刚需,不智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车了。

那说说合资的日子。日产、丰田、大众这些年的优势一直在家用轿车、经济性、口碑三大块上站着。但现在,同样的钱,人们更想买智能化、电动化的新产品,你说他们还能跟得上步伐吗?尤其是日系车,以前省油易养活是最大卖点,可现在新能源都不让你养发动机了,还省更多的钱,还能用大电池,一步到位。难怪这回卡罗拉、帝豪、宝来这种“榜常客”直接被踢出前30,标杆作用彻底没了。

有人问,是不是新能源细分市场无敌了,燃油车彻底没戏了?其实这也未必。现阶段咱们主要看的是销量,燃油车主力受限于限购、用车需求逐渐减少,但它的长期基础还在那儿,毕竟中国三四线,大县城、农村,还是需要一辆“抗造”的汽油车。只不过大家都清楚,未来趋势就是电动化,不适应就被淘汰,这原本就是游戏规则。

再瞟瞟BBA(奔驰、宝马、奥迪),以前这些牌子是身份象征啊;谁家儿子结婚不来个小三系、A4L?而如今,榜单直接排到26、30位,销量还不到两千多。降价换市场,面子也没以前值钱了。你说这是谁的尴尬?是品牌力不行吗?不是,是消费者心里已经开始算账了:我钱就花十来万,为什么不买高配置的国产新能源,非要多花好几万买个“标”呢?牌子能带来什么新鲜感,还不是拍个照片发朋友圈?等到大家习惯了国产品牌,BBA如果只会降价,迟早得掉得更远。

有人感慨,汽车行业格局的变化,速度太快,大家都有点反应不过来。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技术红利和消费观念迁移。以前买车是“有就行”,再讲究点“品牌”,现在是“我要智能,我要省钱,我要体验”,品牌只能是附加项,服务才是主菜。未来每个品牌怎么活下去,不是靠广告吹起来的名头,而是看谁跟得上这一轮技术浪潮,谁能把握用户的需求。

再反过来问,那电动化到底是不是万灵药?其实不是。很多人除了城区通勤,偶尔跑长途,电动的续航和补能依然是压力。国产品牌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痛点,市场会很快反噬回来。你看跑得快的宏光MINIEV是因为“便宜+短途实用”,一旦政策补贴减少,电池安全问题一出,谁敢大规模买单?所以现在的格局变动,是机会,也是风险。谁都想抢电动招聘,但能不能守住阵地,还得下一盘很大的棋。

还有,价格战是不是就能一直打下去?你看看现在榜单,动辄几千辆的销量,价格已经被压到底了,厂家勒紧裤腰带,最终消费者受益。可是长期来看,极端竞争会不会出现质量、售后跟不上的坑?如果哪天政策收紧,补贴缩水,新能源还能不能打?谁的“战线”能拉得长?这都是大家心里的问号。

最后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中国汽车市场到底到头了没有?是不是进入到拼价格、拼科技、拼服务、拼数据的新时代?我一边看这榜单,一边琢磨,感觉身边人买车的心态都变了。以前是“非合资不买”,现在是“国产就香”;以前是“油车更安全更省心”,现在是“电车才有未来”;以前是“家里买车是传承”,现在是“买电车就是尝新”。格局的真正突变是每一位消费者自主选择驱动市场,厂家只能“随风而动”,谁逆风飞扬,谁才能活得更久。

新能源车成榜单主角,合资车型销量下滑,新势力表现抢眼-有驾
新能源车成榜单主角,合资车型销量下滑,新势力表现抢眼-有驾
新能源车成榜单主角,合资车型销量下滑,新势力表现抢眼-有驾

汽车圈的下半场刚刚开场。新能源的大潮涌动,燃油派在收缩防线,合资们盘算怎么转型,新势力频出招,智能化、网联化、个性化成了风口。面对这样的变化,其实每个品牌、每家厂商都要学会问自己:世界变了,我准备好了吗?是继续靠“老本行”苟延残喘,还是主动拥抱新趋势,才是决定这场大赛最后赢家的关键。

你说市场变得快,但消费者变得更快。谁能真正理解用户,谁能跟得上技术,谁能把体验和服务做到极致,谁就能在下一轮榜单上站得稳。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日渐边缘的油车、苦苦降价的BBA,谁都憋着劲,问题是,这世界还会变多少?答案或许等不到明年,也许就在下个月。所以我看榜单只觉得一个字:热闹。但真的热闹的,不止是这一张榜,还是每个人心里的念头——车市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