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中产“真香”现场:中国电动汽车凭啥横扫喜马拉雅?
要说最近汽车圈最“凡尔赛”的新闻,莫过于尼泊尔街头那一道道亮眼的“中国制造”风景线了。
谁能想到,这个被联合国评定为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竟然成了中国电动汽车的“真爱粉”,76%的新车都是电动的,而且十有八九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这究竟是咋回事儿?
难道是“歪果仁”也开始信奉“早买早享受”的真理了?
故事还得从尼泊尔一位名叫Bibek Dua的工程承包商说起。
这位老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个追求“六边形战士”的“斜杠青年”。
工作需要,他得找一辆既能装工具、又能撑场面、还能上山下乡的车。
寻寻觅觅,丰田、日产、塔塔汽车转了个遍,愣是没找到心头好。
直到有一天,中国电动汽车像一道闪电劈中了他:“未来主义风格的外观相当吸睛,操控兼顾城市和山地驾驶,简约的仪表盘和触控操作让驾乘充满科技感。”就这样,他成了电动款上汽名爵ZS的车主,还“二刷”了一辆长安深蓝S07。
你可能要问了,尼泊尔人均GDP才1400美元,相当于北上广深打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他们哪来的钱买车?
要知道,在尼泊尔,汽车可是除了房子之外的最大支出,以前只能靠摩托车“叠罗汉”出行。
但现在,中国电动汽车的到来,就像一束光照进了现实。
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便宜”就能概括的。
首先,尼泊尔政府为了推广电动汽车,直接祭出了“关税大棒”,电动车税率只有燃油车的零头。
这么一来,比亚迪、哪吒等中国电动汽车,价格优势立马显现,比同等配置的印度和西方燃油车便宜了足足16%。
其次,尼泊尔水电资源丰富,用电成本比烧油便宜太多。
当地比亚迪代理商算了笔账,开电动车一个月电费不到2000卢比,相当于7罐薯片的钱。
搁谁谁不心动?
“让普通人开上车”,这句口号在中国实现了,如今也在尼泊尔变成了现实。
尼泊尔政府更是雄心勃勃,计划到2030年,私人乘用车电动化率要达到90%。
这架势,简直是要把燃油车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啊!
当然,中国电动汽车能在尼泊尔“开挂”,除了政策给力,还得益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用心”。
尼泊尔多是盘山公路,路况复杂。
中国车企就针对当地需求,提高了离地间隙,改良了悬挂调校。
Bibek Dua就说了,他的名爵ZS和深蓝S07,在城市和山地地形中表现可靠,爬坡很有信心。
这种“私人订制”式的服务,让尼泊尔人民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
“中国人对尼泊尔像对欧洲一样用心”,这句话可不是吹的。
其他跨国汽车巨头,往往只盯着发达国家市场,小国的需求根本不放在眼里。
但中国车企不一样,他们平等对待尼泊尔市场,把创新功能和适配性改造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过,中国电动汽车在尼泊尔也不是高枕无忧。
售后维保网络不完善、配件缺货、维护费用高……这些都是潜在的隐患。
毕竟,买车容易养车难,如果长期使用价值不高,二手流通又受限,消费者肯定会犹豫。
所以,中国汽车公司想要在尼泊尔行稳致远,光卖车还不够,还得构建本地生态,甚至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搬过去。
比如,可以推出针对二手日系车主的置换计划,或者瞄准车队、公共交通等B端市场。
更长远来看,在尼泊尔建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深度嵌入当地经济体系,降低风险。
尼泊尔政府也很欢迎中国车企来投资建厂,还给出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6年内所得税减免40%,消费税减半。
这诚意,简直是要把中国车企“娶回家”啊!
当然,建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入和风险都需要谨慎评估。
但话说回来,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
中国电动汽车想要在尼泊尔这片蓝海中乘风破浪,就得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踏踏实实地行动起来。
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