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用81万和1548马力,10分钟收到3680张订单:小米SU7 Ultra发布会现场,有人拿着保时捷钥匙犹豫了
发布会那天晚上,我在直播间看到实时订单数字跳到3680的时候,突然想起上个月在赛道偶遇的那台Taycan Turbo S。
车主是做芯片生意的,聊起来才知道他那台车落地120万,761马力。当时他还挺自豪地说这加速够快了。现在小米拿出1548马力,81万的价格,破百1.98秒。这账怎么算,大家心里都清楚。
更玩味的是订单画像——七成买家年龄在35到45岁之间,科技圈的,性能车玩家。这群人不缺钱,缺的是那种“别人还在观望,我已经下手”的快感。
三台电机,往死里堆
两台V8s加一台V6s,27200转。这转速已经逼近很多超跑的上限了。
我问过几个玩改装的朋友,他们看到这配置第一反应是“散热怎么解决”。小米给的答案是双冷却回路,具体效果如何,得等首批车主跑完几圈赛道再说。倒是那套扭矩矢量控制,这东西调校好了,冰面上能玩出花来。
宁德时代那块93.7度的电池,5.2C充电倍率。服务区充电12分钟,能从10%到80%。跑过长途的都懂,这续航焦虑基本就不存在了。只是-20℃还能保持85%容量这事,得等东北的车主验证一冬天才算数。
刹车用的430mm碳陶瓷盘配六活塞卡钳,30.8米刹停。数据挺唬人,但我始终觉得这类性能车的真实水平,山路跑三趟就清楚了。毕竟参数是死的,调校是活的。
智驾这块,各说各话
激光雷达加双Orin-X,508TOPS算力。无图城市NOA听着厉害,实际表现怎么样?蔚来的端到端、极氪的Plus架构,每家都说自己强。
真正让人在意的是澎湃OS和米家生态那套联动。提前开空调、调灯光,这种无缝对接用过就回不去。但车机稳定性这事,现在下结论太早。软件迭代快,bug也来得快,观望一阵再说不迟。
车内12处碳纤维部件,方向盘、座椅背板都用上了,减重38公斤。Alcantara车顶配黄色安全带,这设计倒是挺对性能车玩家胃口的。只是坐进去的感觉,还得亲自试了才知道。
这价格,看人
81万的定价,硬件成本拆开看:三电机占四分之一,碳陶瓷和空气悬架又占接近两成。剩下的是品牌溢价和生态价值。
对比理想那边24万多的磷酸铁锂方案,这确实不是一个路数。小米想要的客户,本来就不是那批在意性价比的人。
有个数据挺说明问题——六成车主同时下单了小米15 Ultra手机。这已经不是买车了,是在为整个生态埋单。就像十年前那批果粉,买全套苹果设备图的就是那个闭环。
我认识几个首批下单的人,有做互联网的,有开改装店的。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决定,答案出奇一致:“再等等,热度过了就没意思了。”
这心态,挺真实的。
写在后面
小米造车这三年,从被嘲到拿出Ultra这张牌,路径算是跑通了。但这车行不行,还得看后续OTA更新、售后服务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你本身就在这个价位段选车,又是米家生态用户,去试驾感受一下没坏处。要是为了赶时髦冲动下单,那还是缓缓。
80万不是小数目。车这东西,开着舒服才是硬道理。别人说破天,都不如自己上路跑一圈来得直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