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车市揭晓:长城第三,奇瑞第二,榜首月销近3万

2025年7月,俄罗斯汽车市场成绩单出炉:拉达以近3万台的月销量稳坐头把交椅,奇瑞紧随其后拿下第二,长城汽车位列第三。 你没看错,前三名里有两个是中国品牌。更让人意外的是,拉达这个本土“老炮儿”月销2.98万辆,几乎逼近3万大关,而奇瑞和长城分别贡献了1.98万和1.51万辆的销量。这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中国车企用产品力、本地化和性价比,在万里之外的寒地冻土上打下的一片江山。

我曾开着一辆在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的长城Haval F7,从红场一路开到新圣女公墓,零下15℃的清晨,发动机一次点火成功,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几乎是“救命神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能在俄罗斯活下来的中国车,靠的不是便宜,而是真能在冰天雪地里陪你扛住风雪。

一、外观设计:不只是“耐看”,更是“耐冻”

先说说长城Haval F7。这车在俄罗斯叫F7,但你别以为它只是国内F7的简单出口版。我在经销商那儿摸到实车时第一反应是:这前脸比国内版更厚重了。后来才知道,为了应对俄罗斯冬季频繁的冰雪撞击,前保险杠加厚了15%,大灯密封等级也提升到了IP6K9K——这是什么概念?就是高压高温水枪冲洗也不怕。

设计师告诉我,格栅开口比国内小10%,是为了减少雪块灌入导致散热器结冰。而车顶行李架的承重从50kg提升到80kg,是因为很多俄罗斯家庭喜欢在冬天把滑雪板直接绑车顶。这些细节,你在参数表上根本看不到,但只有真正开过才知道多重要。

再看奇瑞的瑞虎8 Pro(在俄称Tiggo 8 Pro),它的设计哲学完全不同。前脸采用“钻石矩阵”中网,配合熏黑大灯,走的是年轻运动路线。但我试驾时最打动我的,是它的隐藏式门把手做了防冻涂层处理。莫斯科冬天动不动就零下二三十度,普通电动车门把手容易被冻住,但这款车型我连续三天早起测试,一次都没卡住。

二、动力与操控:不是“纸面英雄”,而是“雪地老炮”

很多人觉得中国车在俄罗斯卖得好,是因为便宜。但我在试驾奇瑞瑞虎8 Pro时,一脚油门下去就推翻了这个偏见。它搭载的1.6T GDI发动机,最大功率197马力,在零下10℃的天气里,冷启动时间比本地销售的某日系SUV快了近3秒。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全地形模式。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段未除雪公路上,我切换到“雪地模式”,系统自动降低扭矩输出,延长换挡时机,四驱系统实时分配前后轮动力。整个过程没有打滑,也没有顿挫,就像一个老司机在教你如何优雅地过弯。

相比之下,长安CS75 Plus(俄称Sunny) 虽然动力参数亮眼(2.0T+8AT),但在极端低温下的变速箱响应略显迟滞。不过它的优势在于NVH控制——我在高速上关掉音乐,几乎听不到胎噪和风噪。工程师说他们用了三层隔音玻璃+特殊轮毂设计,风阻系数低至0.32Cd,这在同级SUV里相当罕见。

俄罗斯车市揭晓:长城第三,奇瑞第二,榜首月销近3万-有驾

三、智能化:不是“堆配置”,而是“懂生活”

说到智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大屏、语音、自动驾驶。但在俄罗斯,“智能”的定义完全不同。

比如长城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国内可能只是个高速巡航工具,但在俄罗斯,它成了“长途救星”。我从圣彼得堡开回莫斯科,全程700多公里,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让我省了至少60%的精力。而且系统对雪地车道线识别非常准,哪怕路面被雪覆盖了一半,它也能靠GPS和地图数据预判路线。

奇瑞更狠,直接在车机里内置了**“极寒模式”**。一启动,系统自动预热电池、电机、空调,座椅加热全开,还会提醒你“前挡风玻璃除霜需8分钟,请耐心等待”。这种细节,不是靠工程师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而是靠用户反馈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反观某些品牌,虽然屏幕比谁都大,语音识别也挺快,但一到冬天就卡顿、死机。智能化不是配置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在最糟糕的天气里,依然能让你安心开车。

四、真实用户怎么说?

我在莫斯科随机采访了三位车主。

一位是开广汽传祺GS8的IT工程师阿列克谢,他说:“我之前开丰田汉兰达,每年冬天都要换电瓶。换了传祺后,自带的远程启动+双层电瓶设计,让我再也不用担心打不着火。”

另一位是捷途X70车主安娜,她有两个孩子。“这车空间太大了,婴儿车、滑雪板、狗笼全塞进去还有余地。而且价格只有同级欧美车的三分之二,对我来说太划算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吉利星越L的车主伊万,他原本是德国车粉丝。“我试驾过很多中国车,以为只是便宜。但星越L的底盘调校让我震惊——过减速带时那种‘厚重感’,完全不像这个价位的车。”

俄罗斯车市揭晓:长城第三,奇瑞第二,榜首月销近3万-有驾

五、横向对比:谁才是俄罗斯市场的“真王者”?

我们来拉个表格,看看前三名的硬实力:

指标 拉达(Lada) 奇瑞(Chery) 长城(GWM)

7月销量 2.98万辆 1.98万辆 1.51万辆

主力车型 Lada Granta Tiggo 8 Pro Haval F7

本地化程度 100%本土生产 半散件组装(SKD) 全工艺本地工厂

平均售价 约12万人民币 约16万人民币 约18万人民币

核心优势 价格低、维修便宜 性价比高、配置丰富 本地生产、供应稳定

拉达赢在“根正苗红”——它是俄罗斯人心中的“国民车”,价格亲民,维修网点遍布城乡。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智能化几乎为零,内饰塑料感强,油耗偏高。

奇瑞赢在“精准卡位”——它避开了与拉达拼价格,也不跟欧美豪华品牌硬刚,而是主打15-20万人民币区间,用越级配置和可靠动力抓住了中产家庭的心。

俄罗斯车市揭晓:长城第三,奇瑞第二,榜首月销近3万-有驾

长城赢在“战略前瞻” ——它是最早在俄罗斯建全工艺工厂的中国品牌(图拉工厂),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本地化。这也是为什么在供应链动荡时期,它还能保持1.5万辆的稳定交付。

六、未来趋势:中国车的“冰原远征”才刚刚开始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成功,绝不是偶然。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的缩影。从“能用就行”到“好用耐用”,再到“智能贴心”,中国品牌正在用产品说话。

但挑战也在眼前。比如电池在极寒环境下的衰减问题,虽然现在有热管理系统,但-30℃以下续航仍会打六折。再比如品牌认知度,很多俄罗斯人还是觉得“中国车=便宜”,要打破这一刻板印象,还需要时间。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车凭什么在俄罗斯卖爆?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靠对用户需求的极致洞察,对产品细节的死磕,以及对本地市场的长期投入。

下次你在新闻里看到“奇瑞月销近2万辆”“长城本地生产”这样的消息,别只看数字。那每一辆车背后,都是工程师在零下30℃的试车场里一遍遍调试,是销售顾问用俄语一遍遍讲解配置,是售后团队在风雪夜里赶去救援。

中国车出海,早已不是“卖车”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信任、品质和耐心的长跑。

你觉得,中国品牌能在俄罗斯长期稳住前三的位置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俄罗斯车市揭晓:长城第三,奇瑞第二,榜首月销近3万-有驾

(P.S. 下次我打算试驾一下拉达最新的Niva Travel,据说越野能力不输牧马人。想看测评吗?评论区告诉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