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金九银十刚刚过去一段时间,汽车市场上确实热闹。特别是比亚迪新推出的第二代秦PLUS进取型,价格变得更实惠了,最低只要6.98万起(这段先按下不表,总觉得这个价格太咬人了,但又确实吸引人)。我在展厅里站了会儿,听销售说着,这车真香,性价比爆棚,我心想——你说得对?或者,能不能不要那么自信。
记得刚领了车钥匙那会儿,就翻了两次手机相册,看到之前拍的拼装图,心想,这车的供应链还真是个分蛋糕的事,普通消费者都没办法细看。供应链像拼拼乐的拼图,某个关键零件稍有瑕疵,整车性能就变得扑朔迷离。就拿电池来说,这次新款用的是液态电池(估算体感,可能年内销量在十万左右,样本有限)。比亚迪目前在电池上的布局,当然还是以成熟的磷酸铁锂为主,但最新的刀片电池也在不断打磨,安全性倒是有底,但成本会不会更高?这个我也没细想过,只是感觉,家用车装个聪明的电池,不充电时能用对外放电,帮忙充电、绑带电的日子反而多了。你会担心电池用几年之后,容量下降,还是觉得这个快充很杠?(这段先按下不表)
关于第二代秦PLUS最大的变化其实在配置上——尤其是它的竞争对手们,最怕的不是外形,而是用得值不值。我试驾过几次,发现同样价位的车,秦PLUS的空间感和用料确实不差。比他价钱差不多的朗逸或轩逸,配置上差点意思,动力也没那么顺滑。买车最实际的,是用着顺手,省心。别说,是不是觉得我在替自己人说话,但坦白讲,像这次的配置刷新,其实也是用研发思路在生活化:大面积软质材料,减轻了内饰的办公室感,换掉那个老掉牙的怀挡,也算是能看得过去。
说到配置,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车内那块大屏幕,看着像个迷你影院。不过我又想到,毕竟买车不过是一件用着舒服而已,否则谁会天天盯着电子表盘看?每次还得调色调,嫌麻烦不?(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新车型配置,很多人只关注够用不够用,我倒觉得,配置再多,真正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倒车影像、定速巡航、后驻车雷达……这些都成了日常标配。
纯电动版的续航雷打不动也成了核心卖点。420公里到510公里,估算实操下来,日常通勤差不多够用。但我心里在想,这种续航是不是又要看颜值?毕竟某些车模在高速上跑,续航不足真的很头疼。记得有评论说,快充的速度也比以前快了不少,能在20分钟充到80%的电量。这对我来说,是个能接受的水平,但家里没有快充桩的,要怎么搞?这个交给厂家建议OTA更新,提高充电效率的还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才是真硬核。
我再跑偏一下,问到这个价位,谁会考虑买混动和纯电的车?纯电的续航,比如420公里,够用的,但如果用在长途,油耗版的插混就更实惠,毕竟,油电结合可以帮你省不少油钱。NEDC油耗,最低可以降到2.69升(后续OTA还能降?)——这个数字听着挺美的,但现实中得看环境、驾驶惯。有人会觉得麻烦,嫌频繁充电太折腾;有人会觉得,省油又环保,值。问题又来了,谁会在意,小心我会不会变成油老虎。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比亚迪以前那句广告:越用越值。就是这个意思。它的价格策略很聪明,低价引流,配置做到够用,性价比自然就能压倒对手。我跟朋友聊天,他说:这价格挺贵的,但实际用下来,实在没得单挑。对比同级车型,比如轩逸、卡罗拉,优势不仅在配置上,关键是动力系统的表现——比如这次新车用的电池和电机,跟老款比,细节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
但我还在琢磨一件事:比亚迪是否真的用技术说话?还是逐渐变成会讲故事的公司?毕竟,装了个漂亮的配色,加一些高级感的软料,看似提升了档次,其实内在还得靠技术硬核支撑。这次我觉得,还得看它的产能和市场反应——去年今年很多整车厂都遇到原料涨价、供应链紧张的问题,尤其电池。像我认识的修理工说:有点担心,车用到几年后,电池容量不行了,售后咋整。我就笑,他的焦虑我懂,但我也觉得,厂商在这方面做得还算够。至少,电池可换还可以,再说,俗话说得好,修修补补还能用几年。
这次新车推出后,有个配色叫星河米,看着就有点梦幻,但我在想,这种新颖的颜色,跟它的市场定位究竟是不是匹配?能吸引年轻人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挺难回答的。还是那句话,现在的年轻人,除了颜值,最看重的还是实在和性价比。你觉得,下一步,秦PLUS还能不能再长得漂亮点?我想,外观就像鞋子,穿得舒服,才能一直穿下去。
话说回来了,问你一句,买车到底是为了安全、性能,还是那些看得见的配置?我知道,这些都重要,但更多时候,我觉得,人其实还是靠感觉在抉择。就像别人说的,一眼看去,心里就有了底。你说呢?那块路边的小树,像不像它的颜值?还是说,最打动你的,是用车过程中的那些小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