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之殇令人惊叹

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热闹。从2023年打到2025年,从自主品牌打到合资品牌,甚至豪华品牌都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战局。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捡了大便宜,但仔细一琢磨,这场"价格狂欢"背后隐藏的问题可不少。

记得去年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时,整个行业都沸腾了。紧接着,五菱、长安等品牌纷纷跟进,连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也不得不推出"一口价"、"限时优惠"来应对。一时间,车市上各种促销信息满天飞,不少车型的价格直接"跳水",创下历史新低。

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之殇令人惊叹-有驾

但这场价格战的代价是什么?数据显示,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从2017年的7.8%一路下滑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3.9%。特别是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60%跌到了35%左右,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很多车企不得不"割肉",单车利润大幅缩水。

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之殇令人惊叹-有驾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混战中,中国品牌开始掌握了定价权。2024年有70多个品牌、330多款车型参与价格战,到2025年虽然参与车型减少到14款,但竞争门槛反而提高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车企们开始意识到,光靠降价不是长久之计。

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之殇令人惊叹-有驾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几个表现亮眼的自主品牌。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402.5亿元,同比增长34%;吉利净利润166.3亿元,直接翻了两番;长城汽车虽然销量没怎么涨,但利润却增长了80%。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之殇令人惊叹-有驾

关键就在于产品结构优化和海外市场开拓。比如长城汽车,旗下坦克、魏牌两大高端品牌销量占比提升到20%,单车净利润从0.57万元涨到1.03万元。这说明什么?说明高端化、差异化才是王道。

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之殇令人惊叹-有驾

当然,也不是所有新势力都这么幸运。理想汽车虽然销量突破50万辆,但净利润却缩水31.4%;蔚来更惨,销量增长38.7%,亏损却扩大到226.6亿元。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靠低价抢市场,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终究难以为继。

汽车“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之殇令人惊叹-有驾

那么,在这场价格战中,哪些车企找到了突围之道?答案就是:垂直整合。比亚迪就是个典型例子,他们构建了"从矿到车"的完整产业链,海豹车型75%的零部件都是自产。特斯拉也一样,自研芯片、电池、电机,掌握核心技术。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供应链安全。比如比亚迪的e平台3.0,通过高度集成化设计减少零部件数量;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技术,把Model Y后底板零件从70个减到1个,成本降低55%。

不过,垂直整合也不是万能的。前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不是所有车企都玩得转。像英伟达这样的专业芯片厂商,技术迭代速度就比车企自研快得多。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才是关键。

说到底,价格战就像一剂猛药,短期能刺激销量,长期却会伤害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工信部已经发出倡议,呼吁停止无序价格战。这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未来车企的竞争,应该转向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服务优化。

看看那些成功突围的车企,无不是在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上下功夫。小鹏的XNGP智能驾驶、华为的鸿蒙座舱、蔚来的换电网络、广汽的Robotaxi,这些都是差异化竞争的典范。奇瑞连续22年出口第一,靠的也是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

所以啊,与其在价格上内卷,不如在价值上突破。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制造输出"到"体系输出"、从"交通工具"到"智能生态"的深刻转型。这场转型虽然艰难,但前景无限。相信经过这场洗礼,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华丽转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