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检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膈应。说它举足轻重吧,似乎也没那么要紧;说它可有可无吧,嘿,还真不成,没那张盖了戳的“通行证”,铁定吃罚单。这感觉,就像每月雷打不动的水电费,交的时候肉疼,但要说白交吧,灯火通明也仰仗它。
我那发小老宋,开了家苍蝇馆子,风里来雨里去,全靠那辆小面儿拉货。去年验车,愣是耗了他三天元气。先是扎堆,人头攒动堪比庙会;紧接着是花式“会诊”,尾气爆表、灯光昏聩,总归能给你揪出点茬儿来。末了,砸进去七七八八,又是修又是换,才勉强蒙混过关。老宋回来跟我吐槽,这年检简直就是“明火执仗”。
当然,也有老铁觉得车检还是有门道的。这年头,铁皮疙瘩遍地跑,安全隐患也水涨船高。总归得有个抓手来把控一下,筛掉那些老弱病残、危机四伏的车辆。这话不无道理,但关键是,眼下的车检真能担此重任?
咱掰开了揉碎了说,车检的本意是保平安,可实操起来,却走了样儿。不少检测站,与其说是“体检中心”,不如说是“雁过拔毛”。只要银子到位,啥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其中的弯弯绕,大伙儿心照不宣。检测站要糊口,要创收,自然得挖空心思从车主兜里掏东西。而车主呢,为了图省事,也乐得花钱买个安心。
单就车检这个环节,利益链条就盘根错节。检测站、汽修铺子、甚至一些掮客,都指着这门道过活,赚得钵满盆溢。而真正该为车辆安全背书的车主,反倒成了最被动的棋子。
有别于固有印象,车检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譬如在美利坚,不少州压根没有硬性年检,而是把车辆安全交由车主自行掂量。当然,一旦出了篓子,责任也得自己兜着。德意志的年检倒是严苛到极致,但检测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不达标就直接拒载,没有“人为操作”的空间。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把车检乱象归咎于“检测站雁过拔毛”时,是否忽略了更深一层的制度痼疾?这种“半推半就、亦步亦趋”的模式,本身就存在巨大的BUG。检测机构既要对市场负责,又要对衙门负责,很容易玩起“两面三刀”的把戏。
说白了,车检就像一出“国王的新衣”,大伙儿都知道有猫腻,但谁也不愿当那个点破真相的愣头青。车主们抱怨车检的繁文缛节和不公不义,检测站叫屈生存的窘迫,监管部门则忙着粉饰太平。
依稀记得前些年,有智囊提议叫停私家车年检,理由是私家车的使用强度相对较低,且车主会更加金贵自己的座驾。这个论调当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摇旗呐喊,也有人嗤之以鼻。但至少,它逼着我们反思,车检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为了安全,抑或是为了其他?
与其让车检沦为一场劳民伤财的“例行公事”,不如正本清源,思考一下如何让它真正回归“安全”的本真。精简流程、剔除冗余环节、强化监管力度,这些都是值得一试的路径。否则,车检就像一个花架子,看着唬人,实则空洞无物,最终只会沦为一桩“旱涝保收”的买卖。而我们这些有车一族,也只能在这场游戏中继续扮演着被薅羊毛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