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的「定位迷局」:技术越强,市场越冷?
今年2月,智己汽车单月销量仅1135台的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这个数字有多尴尬?同价位的极氪007当月销量破万,小米SU7首月订单超7万。更吊诡的是,预售会上掏出灵蜥数字底盘2.0、激光雷达、8295P芯片三大硬核配置的智己L6,试驾过的媒体人都在夸"操控惊艳""堆料天花板",可消费者就是不买单。
一、技术宅遇上颜值控
在上海车展的智己展台,我看到一个有趣场景:粉色系玩偶墙前拍照打卡的姑娘,和蹲在地上研究四轮转向系统的爷们形成了鲜明分野。这恰好暴露了智己的致命伤——它把科技直男的灵魂,装进了少女系的外壳里。
当男性消费者被L6的800V高压平台和数字底盘吸引时,看到车身上柔和的曲面设计和展台上的星黛露周边,转头就走向了棱角分明的极氪展台。而真正被颜值吸引来的女性用户,试驾时听到销售滔滔不绝讲解后轮转向技术参数,眼神里写满了"这和美颜相机有什么关系"。
这种定位撕裂在汽车史上堪称罕见。传统车企做产品定位就像中医把脉,先看用户画像再开药方。智己却像拿着顶级食材做分子料理的米其林大厨,既想用黑科技吸引极客群体,又试图用萌系设计收割女性市场,结果两头不讨好。
二、上汽的「父债子偿」
智己展厅里摆放的帕萨特碰撞测试模型,无意间揭开另一个伤疤。五年前上汽大众在中保研的"惊天一撞",至今仍是车圈经典负面案例。这种品牌记忆就像基因里的隐性缺陷,当消费者面对智己这个"上汽亲儿子"时,总会下意识多问一句:"这车安全吗?"
更棘手的是上汽的"灵魂论"后遗症。当年拒绝华为全栈方案的强硬表态,在智能化已成标配的今天,反而让消费者怀疑其技术自主性。这就好比米其林餐厅宣称自家牛排最好吃,食客却总在问:"你们的刀叉是不是别家代工的?"
三、营销部的「反向操作」
今年愚人节最成功的黑色幽默,可能要颁给智己车主自发创作的"外卖车贴"事件。当车主们把饿了么Logo贴在车上自嘲"开智己顿顿吃外卖"时,这个本该展现智能座舱卖点的营销事件,硬生生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更魔幻的是L6发布会上连续三次为参数标注错误道歉的骚操作。在手机圈,这种低级失误足以让产品经理连夜辞职。但在智己这里,道歉声明阅读量反而超过了产品亮点介绍,活生生把科技发布会演成了危机公关教学案例。
四、破局的三把钥匙
在日内瓦车展获得海外用户追捧的智己,其实手握三张底牌。首先是正在推进的增程式车型布局,这柄双刃剑既能拓展市场,也可能陷入与理想、问界的肉搏战。其次是94亿新到账的融资,这笔钱如果砸向用户感知更强的智能座舱而非参数竞赛,或许能撕开新突破口。最重要的杀手锏藏在海外市场——当欧洲用户为LS6的300km/h极速欢呼时,说明智己需要的或许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找到对的战场。
汽车行业的吊诡之处在于,有时候技术参数与市场热度成反比。当智己工程师在实验室打磨百万级底盘质感时,消费者在展厅里掂量的,其实是产品与自身生命经验的情感连接。解开这个迷局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参数表上再添几个黑科技,而是学会用消费者的语言讲述技术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