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陨落 豪门基因不敌本土化缺失 2000亿市值蒸发背后的警示
曾经最接近特斯拉的北欧高端电动品牌。背靠吉利与沃尔沃两大巨头。一度拥有280亿美元市值。如今在中国市场。半年只卖出69辆车 。6月仅售6辆 。全国只剩一家门店 苦撑 。这是极星汽车的故事。也是中国车市最残酷的缩影。
壹:数字背后的崩溃
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卖出69辆车 。
3月只卖了1辆。4月和5月。直接挂零 。
6月小幅回升到6辆。
是的。没有看错。这就是全部。
线下渠道全面崩溃。曾经全国36家门店。如今只剩上海前滩一家直营店 。
线上购车系统早已关闭。试驾需电话预约 。
中国区员工从320人锐减至86人。
组织架构名存实亡。
贰:豪门出身的迷途
极星出身堪称豪华。
2017年由沃尔沃与吉利联合打造。总部瑞典哥德堡。首款车型极星1定位混动GT跑车。售价高达145万元 。全球限量1500台。口号是“天空才是极限”。
结果2020年在中国只卖出24辆。沦为展厅摆设 。
随后极星2降价至26.8万元。对标特斯拉Model 3 。
却因交付延迟、质量问题召回。以及智能化配置落后。彻底失去机会。
更令人困惑的是产品定位摇摆:极星3售价88万元 。极星4又回到30万区间 。消费者完全看不懂。
叁:战略迷失与内部混乱
极星溃败的根源在于战略模糊。
八年更换七任中国区CEO 。
每个CEO都有新想法。战略缺乏连贯性 。直营与经销商模式摇摆。本土化承诺未见实效。
决策需经瑞典总部审批。流程耗时长达三个月 。远落后于中国新势力“一周一迭代”的节奏。
内部管理混乱。出现“三地办公”的奇特局面:研发在瑞典、车机在珠海、营销在杭州 。
这种内耗直接削弱了市场执行力。
肆:智能化浪潮中的全面掉队
极星在技术迭代上严重落后。
未能及时跟进800V平台、激光雷达等中国市场主流技术趋势 。
车机系统沿用欧洲逻辑。导航默认谷歌地图。语音识别听不懂中文指令 。直到2023年才接入本土应用。
即便与星纪魅族合作推出Flyme Auto系统。也未能引发市场关注 。
在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智能驾驶、座舱体验上。极星完全无法与蔚来、小米、华为智选等本土品牌竞争 。
伍:全球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与中国市场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全球市场表现亮眼。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3.03万辆。同比增长51% 。
欧洲市场成为增长引擎。极星4在英国、德国、挪威表现良好 。
这种分化源于极星对全球市场的差异化布局:
将极星4生产迁至韩国。极星3在美国投产。极星7计划在欧洲斯洛伐克生产 。以规避欧美对中国电动车的高额关税。
但失去中国市场。对任何全球品牌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陆:极星困境的行业启示
极星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残酷现实:
曾经被外资品牌主导的高端市场。正在被本土品牌重新定义。
国产自主品牌在30万元以上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不足5%飙升至34% 。
比亚迪靠垂直整合把控成本。华为和理想把智能化做成用户粘性的护城河 。
中国消费者拒绝的不是高端电动车。而是“傲慢与迟钝” 。
要的不是豪华标签。更是深度智能、极致体验与可持续价值。
尾声:一场早已注定的告别
极星官方虽否认退出。称年底将有新模式发布 。
但在大多数行业观察者眼中。它的命运早已注定。
截至2024年底。极星负债73.8亿元。净资产为-33.29亿美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
沃尔沃已拒绝进一步输血。吉利的态度也暧昧不明 。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没有怜悯可言。
即便手握一手好牌。一旦脱离市场与用户。终将黯然离场。
极星的故事。结束了。可能还没完全结束。但已无人期待结局。
这不是偶然。是必然。
在中国市场。没有真正的本土化。就没有未来。
极星用2000亿市值蒸发证明了这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