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车市里,小米SU7的销量像坐上了火箭——月均过万、上市三个月卖出3.6万辆,直接把一众老牌车型甩在身后。但有趣的是,当消费者挤破头抢小米SU7时,另一些新能源中大型轿车却“门前冷落”,比如智己L7、蔚来ET7和岚图追光,这三款车7月的销量加起来还不到小米SU7的零头。它们明明有着豪华配置、尖端技术,甚至价格也不算离谱,但为什么消费者就是不愿意买单?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车到底踩了哪些“坑”。
---
第一坑:定价谜之自信,钱包听了都摇头
智己L7刚上市时,双电机版本直接标价40万+,顶配车型甚至摸到了57万的天花板。这价格一出,网友直接炸锅:“一辆国产车卖得比宝马5系还贵?”更魔幻的是,这车连座椅按摩都要选装,后排空间还被吐槽“腿伸不直”。有车主在论坛自嘲:“花50万买个车,结果副驾驶的妹子问我是不是买了台‘丐版保时捷’。”
蔚来ET7更狠,入门款售价38.88万,如果换成100度电池,价格直接飙到51.6万。这个价位已经能买到奥迪A6L顶配,甚至还能剩钱给老婆买个包。消费者心里明镜似的:“同样是中大型车,小米SU7入门款才21万,续航还多100公里,为啥要当冤大头?”
岚图追光看似低调,但顶配车型43.29万的价格配上730公里续航,反而让性价比显得更模糊。有网友调侃:“这车名字叫追光,但消费者追的是钱包里的光,不是车标上的光。”
---
第二坑:品牌光环不够,故事讲得太生硬
蔚来一直强调“用户企业”的标签,但ET7的销量却暴露了致命问题——品牌溢价撑不起高价。一位准备买车的朋友说:“蔚来的换电服务听着高级,可我家附近连换电站的影子都没有。花50万买个车,结果充电还得排队,图啥?”
智己L7的营销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发布会上大谈“驾控基因”“威廉姆斯团队调校”,结果消费者试驾后反馈:“底盘硬得像石头,过个减速带能把咖啡颠洒。”更尴尬的是,品牌知名度低到连4S店销售都得先解释:“我们不是杂牌,是上汽集团的高端品牌!”
岚图追光则卡在“传统车企转型”的夹缝里。背靠东风集团本是个优势,但消费者一看到“东风”俩字,脑子里自动跳出“大货车”“面包车”,豪华感瞬间清零。有车主吐槽:“开这车回老家,亲戚问我是不是跑网约车升级了。”
---
第三坑:配置堆得猛,痛点没打准
这三款车在配置上倒是毫不吝啬——激光雷达、空气悬架、电吸门,样样都往顶格堆。但问题在于,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这些“花架子”。
智己L7主打“驾控性能”,结果被车主发现车机系统卡顿、语音助手反应慢半拍。一位车主在社交媒体吐槽:“我买的是智能电动车,不是手动挡拖拉机!导航死机三次才找到充电桩,这体验太魔幻了。”
蔚来ET7的“第二起居室”概念听着浪漫,但实际坐进车内,座椅偏硬、隔音效果一般,长途乘坐反而容易腰酸背痛。有家庭用户直言:“花50万买个车,孩子在后排哭闹听得一清二楚,还不如买台GL8实在。”
岚图追光则栽在了“细节粗糙”上。有消费者试驾时发现,车内饰板接缝不齐,无线充电板发热严重,甚至车钥匙设计得像U盘。网友毒舌评论:“这车把预算都花在参数表上了,实车一看就是赶工出来的半成品。”
---
第四坑:对手太会玩,降维打击防不住
小米SU7的成功给这三款车狠狠上了一课。同样是中大型轿车,小米把价格砍到21万起,还给足700公里续航、8295芯片和流畅的智能座舱。更绝的是,雷军亲自下场玩梗,“50万以内最速量产车”“年轻人的第一台保时捷”,直接把话题度拉满。
反观智己L7和蔚来ET7,发布会开得像学术报告,参数表写得像天书。消费者根本懒得研究“Orin X芯片算力多少TOPS”,只关心“这车充电快不快”“售后服务靠不靠谱”。
更残酷的是,比亚迪汉DM-i用16.98万的价格和满配的舒适性配置,直接抢走了原本属于传统豪华车的客户。一位从蔚来ET7转投比亚迪的车主说:“省下的30万够我加十年油,还能带孩子环游中国,它不香吗?”
---
教训:高端≠高价,诚意才是硬道理
这三款车的失败,暴露出新能源中大型轿车市场的两大真相:
1. 价格敏感度远超想象:消费者愿意为“性价比”买单,而不是为“品牌故事”付费。
2. 细节决定成败:参数再漂亮,不如把车机做流畅、把座椅调舒服、把售后服务做到位。
如今的车市早已不是“堆配置就能赢”的时代。小米SU7用销量证明,谁能抓住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谁就能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至于那些还在自嗨“高端定位”的车企,是时候该醒醒了——毕竟,钱包和口碑,都不会为傲慢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