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一说起电池,多少人眼睛都亮了。尤其是自打新能源汽车火得不行以后,坊间最热的传说永远绕不开“黑科技”电池。你看前几天,奇瑞直接放大招——固态电池,十分钟充电跑七百公里,这消息一出,各路“科技自媒体”纷纷转述,评论区里要么是“吹牛不上税”,要么是膜拜“民族企业崛起”,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咱就说说,这事听起来有多神,落地有多玄乎。先问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相信十分钟能充进去跑七百公里的电量吗?咱不是抬杠纯杠精,是想让大伙合计合计——科学,它是讲道理的,电池这玩意,靠的是化学反应,要想把几百公里的能量几分钟憋肚子里,这在物理常识上通不通?
懂点电池知识的人,心里都明鏖。这玩意说到底就是一罐能放进能量的罐子,但它可不是储存“电”本身,而是化学物质间的能量搬家。你脚踩加速,里面的化学物质跟打仗似的反应,电子哗啦啦往外窜,就有了电流,推动你的小破车跑路。等没劲了,插电让电子反着窜一遍,继续储能;这就是电池说白了的那点事。
可所谓牛逼的事,总容易被搞成魔术一样的招式。你琢磨,十分钟就能跑七百公里,这得相当于你高铁驿站灌酒一杯闷完就能跑到杭州西湖边。理想是美,但现实是不是差点催眠药?拿MPV举例,百公里如果二十度电,七百公里就是一百四十度。你十来分钟,得把别人几十个小时烤箱用的电量全塞进去。这电流能有多大?电压能有多高?导线不冒烟吗?你自己家如果插俩电饭锅、开空调,跳闸都得几次。要真敢如宣传那样鼓捣,那充电桩边上得是大唐发电厂,还得再请几位消防员看着。
有人会说,这不已经搞出固态电池了吗?剪刀能把电池剪开都不爆炸,科技多强大。固态电池换道超车,这事是真实现还是又反复炒冷饭?这两年,从丰田到蔚来、比亚迪,再到这回的奇瑞,都嚷嚷固态电池。实际大规模量产吗?谁家量产了?一大堆都还在“即将突破”“满血测试”阶段。所以说,大家要问问自己,新名词是不是就是靠谱新产品?技术路线是不是就真该普及?
更何况,电池的瓶颈和充电速度的上限不止是材料决定的,还有电网和充电设备的极限。你家楼下配电箱五十安保险丝,充个手机还一茬茬跳闸呢,凭什么给你一千安的电流?这不是给张家界旅游景区安极光风扇——“想凉快你就得先上山头”?
当然,咱也不能全盘否定。技术进步的路上有奇迹,过去没人信手机能换锂电池,汽车能自己开。可咱也得认清现实,奇迹是真汗水干出来的,拼的是材料、工艺和安全同步提升。问题在于,宣传跟现实差着一条喜马拉雅山——说归说,真做还是难。
那咱细掰掰,为什么固态电池这么多年还只是PPT?传统电池里的电解液,之所以必须是液体,是因为离子溜达起来方便,能量效率高。可液体的问题就是不结实——热了有气,渗了起火,稍有磕碰爆燃给你看看。大家都希望更安全,就做成固体或者胶状。可一变成固体吧,离子就迈不动腿,活性和充放电速率马上掉一半。你说充得快,安全风险怎么收?搞得慢,那用户糟心。两头都不占。
再换句话讲,电池技术不是搭积木,不可能拆掉关键零件,还让功能比原来翻一倍。如果可以,诺贝尔奖早发完了。硬技术背后,不仅要看材料科学家的出神入化,还得看产业链能不能真兜住,大批量生产的时候能不能又便宜又靠谱。
所以对于固态电池、十分钟七百公里这样的宣传,你得留个心眼:宣传用的电池多半是实验室手工做的,追求极致的样品。它在实验室被人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没人会真拿到你家楼下来三班倒让你糙用。真正投产,那一堆成本、良品率、安全检测,哪个都能劝退大厂。更别说大规模上车,谁承诺谁扛。
那这消息最终让谁开心?很明显,营销部门总喜欢上天入地的桥段。新车型噱头硬,上市当天排队的是真不少。股市分析师也喜欢,把固态电池吹进PPT,动不动下个季度股价翻番。可落到我们老百姓头上,买车的那一刻得问问自己——现在买的是PPT,还是把真家伙拍到手里了?
网络时代最大的魔力,就是信息混杂真伪难辨,前有少年追芯如追星,后有企业画饼炫技。热闹一场,吆喝半天,有没有落到真正的好处?你身边有谁真的用上了十分钟充电的固态黑科技?就算真那么强,背后有没有牺牲寿命,电池价格贵得你怀疑人生,还能不能修?这些都没人告诉你,只有自己慢慢踩坑。
世界总是在吹牛与怀疑中前行,技术创新路上不缺怀疑,也不多缺幻想。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一定不能丢,那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牛皮绝对飞不远。就像永动机永远没人发明出来,哪怕吹得像极了真的能插电会发光的充气娃娃。
群众火眼金睛,时间会证明一切。明年是不是还说自己十分钟充满,一千公里里还没掉电,到时候看看谁笑得最开心。咱学习科学的,不求冷嘲热讽,也不想泼谁冷水,但自古就有一句话,“自信的路上能走多远,得看脚下有没有坑”。
所以,别急着膜拜,别急着黑,认认真真看看真本事。等真有那一天,谁不愿意十分钟充电,满城任你跑?但在那天到来以前,咱得把心思放在家用电器别跳闸,车别半路趴窝,手机一天别三充。别让技术成为“夜壶”,响亮得很,关键时刻还得看能不能真用。科技和谣言最大的区别,就是能不能用在自己家门口。
最后,借用三十年前一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今日新能源江湖炒得最欢,莫到头来,为赋新词强黑牛。谁真能十分钟给我灌进七百公里的电,我第一个佩服他;谁要是做不到,也别笑得太早,咱手头的钱,只有真有用的科技才值得花出去。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