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试驾的几台新车,最吸引我注意的,还是那份难以捉摸的续航焦虑感。你看,今年新能源车型的续航不断飙升,甚至都出了个能跑1500公里的传说——智己LS6增程版的宣传。不知道是不是我资讯皮毛粗糙,反正第一反应就是这有点夸张了吧。
我刚坐进去,手摸着方向盘,就开始琢磨,这车到底值不值得用这个数字来卖点。试想,实际用车,续航能达到理想状态的八折?那大概就是1200公里。假设我每天上下班除了家两公里,再偶尔自驾去郊区游玩,1500公里的理想值听起来不错,但真能到手时会不会差点吃力不讨好?
我带朋友试坐,他站在后排,抬头看了看天花板,空间还真挺宽,腿都翘起来了。 这只是一点点体会,不算特别深刻,但我有点觉得这个后排表现,至少在同价位里,是挺有竞争力的。那橙色百变座椅,能调到零重力斜躺,长途也不算折磨。就像在飞机上调到最大角度休息,只不过这边是车里。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要不要花2000块,买个带冰箱的心理加分项?其实用得少,但心里总觉得有着好像更安心一些。
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车门内侧有一道微微的划痕,估计是出厂检测时碰到的吧——这让我想到,品牌影响力、交付速度这些,才是决定你是不是碰上好车的实际钥匙。虽说宣传上1500公里是个大数,但你问问身边修车的师傅,他可能会划个边,说这数字,基本理论上能达到,但实际用起来,还得考虑油耗、路况和气温。——这算不算个生活化的比喻?也许。
续航上,官方宣称纯电(不考虑增程)大概450公里,考验电池技术和控制逻辑,就跟你看满屏的快递物流信息一样,很多都靠算法骗出来的。实际体验呢?我觉得这一块,智己的灵蜥数字底盘调校还不错,过弯稳,按理说比起市场上一些花架子要硬朗得多。转念一想,理想L6的续航数据大概1300公里左右,问界M7虽说是1200,但它底盘调校不差也不错。实际用下来,这数字差距,除了品牌和价格,真正体验才会告诉你答案。
我还试了个车机,界面超长屏,视觉效果极佳,可操作起来,有点儿看了想吐槽。导航逻辑还在磨合中,识别语音也不那么灵。你会不会觉得,买车,就是买个看得顺眼的大屏幕,和能顺畅用的系统?这个问题让我琢磨,也是我还没完全惯的部分。智己在交互方面还得再追赶赶快。
说到交付,不得不说,这才是我最担心的地方。我的一个朋友订了个L7,等了三四个月还是没能提到车,他说:是不是厂家又出问题了?这一点让我觉得,虽然车型看上去很牛,但交付的时间总像个彩蛋。你知道,我这人一向看热闹不嫌事大,但买车在乎的,还是靠谱。毕竟,买了个人生大件,不能还没用几天,就得去跟销售折腾。
品牌的事情,我没细想过,也许这也是个点。一位销售跟我吐槽,说:我们店的新用户,很多还是看颜值和配置,保值率其实没那么在意。下一轮问我:这车换代快不快?售后服务咋样?这个问题,我得承认真不够清楚。毕竟,年轻品牌没有那么深的根基,售后保障和二手价值可能还要磨合一段时间。
不过我倒觉得,这车是不是性价比最高的还真不好说。从硬核配置上看,空间表现极优,尤其后排腿空间,比我开过的许多SUV都宽敞;续航也够用,450纯电+1200左右的总续航,还是能缓解不少焦虑。驾驶质感——别看名字怪怪的,灵蜥调校确实还行,开起来比我想象中稳多了。反倒是外观偏向个性化,不是说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风格。
那我还想问,买这类车,最在意的点到底是什么?续航、品牌,还是售后?还是说,自己开过之后,才知道这个车,哪点最喜欢?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不知道你们怎么想。
我心里也想过——是不是我太在意品牌保障,才会觉得1500公里这个宣传太浮夸?但仔细想了想,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长途出行的焦虑感就像夏天的蚊子,你明知道它可能没那么大威胁,但总留个心眼,才能睡个安稳觉。
这辆LS6,硬核的空间,实用的续航,带劲的操控,确实是市场上少见的全能候选。但外观偏个性,车机还不够顺手,交付的悬念还在,但我又在想,要不要考虑想象中的未来?毕竟,人和车,不都是在不断调试、碰壁和改进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感觉。
—— 也许你会问,我自己会买吗?可能会吧,还能怎么说?只建议你多观察、多试,别光盯着那1500公里的大数字——毕竟,车子,永远是用一次,去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