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车辆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依靠,车辆交易也变得愈发常见。然而,二手车市场的不透明状况依旧没有缓解,一些不良车商为了促成交易,会刻意对车辆的真实车况进行隐瞒。对于消费者而言,若想购得车况真实、没有安全隐患的车辆,查询车辆事故出险记录就变得不可或缺。车辆事故记录清晰地记录了车辆出险和维修的具体情形,买家通过查阅这些记录,能够避免购买到有潜在隐患的事故车,从而挑选到满意的好车。
一、微信查询
打开微信,搜索【万车明鉴】并进入微信小程序
在小程序中选择“车辆事故出险记录查询”,然后按照要求,输入车架号或上传行驶证即可查询到。
另外也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万车明鉴】进行查询。
除此之外【万车明鉴】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还能查交强险、商业险、车辆状态、抵押状态,4S店的维保记录、公里数有没有被调过表,车牌查车辆、车架号查车牌,还有名下车辆数查询等等!
二、保险公司查询
保险公司官网查询登录所投保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三、4S店及维修厂查询
若车辆长期在同一家4S店维修保养,可携带身份证、车辆所有权证明前往查询。 但仅限本店维修记录,若车辆未在4S店维修则无法查询。
四、车管所及交通管理部门查询
携带车辆行驶证、车主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前往当地的车管所或交通管理部门。
事故定责与民事赔偿责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二者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以下从核心关系、责任划分依据、赔偿范围及程序衔接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故定责与民事赔偿责任的核心关系
定责是民事赔偿的前提
事故定责是确定民事赔偿责任的基础。交通管理部门通过调查事故成因、当事人过错程度,划分责任比例(如全责、主次责、同等责),该结论直接影响民事赔偿中责任方的承担范围。例如,若一方被认定为全责,则需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若双方为同等责任,则各自承担50%的赔偿责任。
民事赔偿是定责的延伸
定责仅明确责任归属,而民事赔偿需具体量化损失金额。责任方需根据定责结论,对受害方的人身损害(医疗费、误工费等)、财产损失(车辆维修费等)进行赔偿。例如,在交通事故中,若一方被认定为主责,其需在交强险赔付后,按70%的比例承担超出部分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事故定责与民事赔偿责任划分的依据
定责依据
事故定责主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结合事故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监控录像等证据,判断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如闯红灯、超速、违规变道等)对事故的作用程度。例如,若一方因闯红灯导致事故,则可能被认定为全责。
民事赔偿责任划分依据
民事赔偿责任的划分除参考定责结论外,还需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综合考虑损害后果、过错程度、因果关系等因素。例如,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事故中,即使非机动车方被认定有一定责任,机动车方仍可能因“优者危险负担原则”承担更高比例的赔偿责任。
三、事故定责与民事赔偿范围及程序衔接
赔偿范围
定责仅确定责任比例,而民事赔偿范围需根据《民法典》及司法解释具体计算,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财产损失赔偿:车辆维修费、财物损失、施救费等。精神损害赔偿:在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情况下,受害方可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
程序衔接协商与调解:当事人可依据定责结论,通过协商或交警调解确定赔偿金额。诉讼程序:若协商不成,受害方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结合定责结论、证据材料及法律规定,判决责任方承担赔偿责任。保险理赔:在机动车事故中,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的赔付范围及限额需根据定责结论确定。例如,交强险在责任限额内先行赔付,超出部分由商业险按责任比例赔付。
四、事故定责与民事赔偿责任的特殊情形
定责与赔偿不一致的情形公平责任原则:在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法院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双方分担损失。例如,在紧急避险导致的交通事故中,若双方均无过错,法院可能根据公平原则判决分担赔偿责任。第三人过错:若事故因第三人过错导致,受害人可向第三人主张赔偿,责任方在赔偿后可向第三人追偿。例如,在多车连环相撞事故中,若后车因躲避突然变道的车辆而撞上前车,前车可向变道车辆主张赔偿。
定责错误对民事赔偿的影响
若定责结论被认定存在错误(如证据不足、程序违法),民事赔偿判决可能被撤销或改判。例如,若定责时未充分考虑监控录像等关键证据,导致责任划分错误,受害方可通过上诉或申请再审,要求重新划分责任并调整赔偿金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