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消声”多日之后,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了一条跟往常不太一样微博。这次没宣传产品,也没喊口号,而是句相对沉重的开头:“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对于这位擅长用个人魅力感染亿万米粉的企业家来说,这样的状态并不常见。那么小米最近怎么了?会让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雷总都“深感艰难”。
2025年2月,小米SU7 Ultra正式推向市场,这款车搭载小米超级三电机系统(双V8s+单V6s)可输出1548马力,极速高达350km/h,凭借远超传统燃油跑车的性能,使其在发布之初就赚足了眼球。
不过随着新车交付,各种用户不安全驾驶的事时有发生。小米为防止动力被滥用,避免引发恶性交通事故,4月底官方在Xiaomi HyperOS 1.7.0车机版本上推出了“圈速考核解锁马力”的新规。
根据更新日志,车主需在官方指定赛道完成计时圈速,且成绩优于标准线,才能解锁1548马力,否则只有大约900马力。此前,用户只需通过《驾驶安全注意事项》测试即可开启全部性能模式。
1548马力是SU7 Ultra的重要卖点之一,不少用户认为,小米汽车的这一限制侵犯了自身权益,且在推出前,应充分地征求用户意见,而不是擅自做出决定。
虽然小米汽车很快进行了公开致歉,并暂停该版本推送,但这场由OTA升级引发的风波,为智能汽车时代下的该如何保障用户权益敲响了警钟。
智能汽车时代“硬件预埋与软件解锁”操作并不罕见,车企甚至可通过OTA远程修改车辆的功能与性能参数。
此前,广汽埃安AION S车主就曾集体投诉,品牌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通过OTA更新电池管理系统。这一行为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充电功率和可用容量,还限制了输出功率,导致车辆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显著下降,涉嫌违规“锁电”。
此外,早年间经历自燃召回事件后的威马汽车,也曾借免费检查及200元补贴的名义,向威马EX5的车主发起活动。然而,在检查完后不久,有不少车主发现,自己爱车的实际续航从原来的350km变成了260km,足足衰减了近90km。对此,诸多车主发起质疑,质疑威马通过OTA调整电池管理系统限制电池容量,导致续航里程大幅缩短。
这类事件背后,折射出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困局:当传统机械结构被代码取代,车企是否获得了过度控制权?有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汽车三包规定》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权责界定仍存空白,车主购买的究竟是完整车辆,还是硬件载体+订阅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部分欧洲车企开始提供“数据黑匣子”本地存储方案,美国有议员提出《数字物权法案》。反观,现在国内市场很多消费者在OTA升级过程前,都需接受“最终解释权归厂商所有”的条款。
站在行业角度看,这场风波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提了个醒,当汽车从机械产品变成智能终端,车企获得的不仅是数据红利,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边小米SU7 Ultra“马力锁”还未平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又成了舆论焦点。
最近,备受期待的SU7 Ultra挖孔碳纤维机盖版车型开始陆续交付。新车到手后没多久,部分尝鲜的车主发现,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似乎有点不对劲。
此前小米官方在宣传时,介绍上述舱盖“增加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还提到“内部结构改变,风道导向轮毂散热”等。
然而,量产版风道设计与原型车存在差异,原型车风道为贯通式,而量产版仅保留表面开孔,内部未形成有效气流通道。一时之间网友们喊出,这不是纯纯的“样子货吗”?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紧急致歉并推出补救措施,首先是允许改配,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已选装用户获赠2万积分(价值2000元)。再就是进行官方解释,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我们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
据了解,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本就是个“计划外产物”。根据官方回应,量产版最初设计的是普通铝制机盖,但2024年10月原型车纽北赛道测试时,开孔造型意外走红,超80%用户调研要求“复刻同款”。
面对小米SU7 Ultra机盖问题,有专家表示,之前小米汽车在对“挖孔机盖”进行宣传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介绍以及使用歧义性、模糊性语言的表述情况,给消费者植入了性能升级的期待。
那么,开孔机盖真的没用吗?其实也并不是,功能性还是有的,只不过有多少,有多强要打个问号。小米目前给出的说法稍显模糊,即风道可“辅助散热”。
从性能提升角度看,开孔机盖的核心在于优化散热与空气动力学,在赛车当中合理设计的开孔能引导气流进入机舱,进而优化风阻,提升车辆整体性能。而小米SU7 Ultra的开孔更多的在于装饰意义,对汽车发烧友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在新能源转型之后,不少新晋品牌带来了诸多创新技术,但同时部分过度营销一同而来。
2022年,理想汽车发布旗下第二款车型理想L9时,理想汽车CEO李想就说:“L9是500万元内最好的家用SUV,哪怕是和库里南比,我们也不怕”。这种营销方式和带来的关注度,除了让不少汽车行业人士艳羡,也引发了不少车企纷纷参与其中。
早前,华为余承东在介绍问界M7的时候,用到了“世界最强,没有之一”“全世界最好用的智能泊车”“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等描述,同样引发了互联网的高度关注。
这样的宣传,相关品牌车型的关注度与消费数据随之升高,让不少车企尝到了甜头,但营销创新还需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
本次SU7 Ultra挖孔碳纤维机盖事件,用户关注的核心不仅在于小米的营销话术,也是对产品宣传与真相不符的不满。最初,小米使用“空气动力学风道”“高效导流”等术语,却未明确告知用户实际效能边界,误导了部分用户的消费行为,这对于品牌的长期良性发展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随着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各大汽车品牌应回归产品本质,切实关注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出行体验。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市场的监管,杜绝过度营销、夸大宣传、偷换概念等,保护消费者切身利益。
小米汽车近期“热议不断”,不管是SU7 Ultra的OTA升级,还是碳纤维机盖,都引起了连锁反应。
对小米来说,这是锐变成长的必经阶段,自从发布以来小米汽车真的太出圈了,热度始终不减,营销话题层出不穷,可以说天生就是流量焦点。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本可以成为用户共创的典范,却因过度营销成为争议焦点;OTA升级本意为避免恶性交通事故,而“一刀切”的做法却触动了用户权益。
风波虽给小米汽车带来挑战,但也为其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改进契机,相信在了解汽车行业的“能与不能”中,小米汽车的未来可以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