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X1直降13.2万,起售价跌至28.89万元,46%的降幅让这款曾经的豪华标杆瞬间变身“平民豪车”。 2025年10月的汽车市场,燃油SUV的价格标签仿佛被撕碎重组,就连沃尔沃XC60也降价37%,哈弗H6狂降4万元。 走进任何一家4S店,销售顾问都会拉着你念叨:“现在买燃油SUV,比三年前省出一辆小轿车钱! ”
这种降价早已不是个别品牌的促销伎俩。 宝马、奥迪、沃尔沃等豪华阵营集体“放血”,本田CR-V、丰田RAV4等合资主力跟进调价,国产品牌如哈弗大狗、长安CS75 PLUS更是直接把性价比写在脸上。 从20万到50万的价格区间,几乎所有燃油SUV的报价都在松动。
豪华品牌为何甘愿低头? 新能源车的冲击首当其冲。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抢走了大量原本属于燃油车的客户。 一位宝马经销商透露:“店里燃油车库存周期超过180天,资金链快撑不住了。 ”而奥迪Q5L降价11.5万的背后,是电动车型奥迪Q4 e-tron以更低的用车成本分流了消费者。
库存压力像悬在车企头上的刀。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8月燃油车库存深度已达2.5个月,部分日系品牌经销商积压了半年的库存。 为了回笼资金,厂商不得不通过大幅让利刺激销量。 北京某大众4S店经理坦言:“途观L现在优惠7万,但如果不降价,年底考核根本完不成。 ”
国产品牌在这轮降价中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 哈弗H6降价后起售价跌破9万元,却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长安CS75 PLUS在降价3.2万的同时,还增加了座椅通风和透明底盘功能。 这些举措直接击中了务实派消费者的痛点,既要价格低,又要配置全。
合资品牌被迫应战。 本田CR-V在降价24%后,入门款已下探至14万元区间,与国产同级车型正面交锋。 丰田RAV4荣放则推出“经典款”清库存,保留核心配置的同时降价4万元。 有消费者在论坛晒单:“原本预算买国产顶配,现在竟能拿下合资中配! ”
降价潮还暴露了品牌溢价体系的崩塌。 曾经加价3万才能提车的丰田汉兰达,如今优惠2万现车充足;凯迪拉克XT5降价38%后,与国产高端车型价格重叠。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消费者发现,40万的宝马X1和18万的国产SUV用的竟是同一家供应商的轮胎。 ”
消费者行为正在悄然改变。 2025年成都车展上,看燃油车的顾客第一句话往往是“还能再降多少”,而非“有什么新功能”。 小红书上有用户分享攻略:“砍价先看库存时间,超过100天的车能多谈5%折扣。 ”二手车商则叫苦不迭:“三个月前收的燃油SUV,现在卖价比收购价还低。 ”
经销商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南方某省会城市的汽车园区内,超过三成燃油车4S店挂出“转让”告示。 一位从业15年的销售总监说:“现在卖一辆20万的燃油车,利润不如2019年卖一辆10万的车。 ”为了生存,部分经销商开始捆绑销售保养套餐和延长保修。
豪华品牌降价引发的连锁反应尤为明显。 宝马X1价格下探至28.89万后,直接挤压了大众途观L、本田CR-V等车型的生存空间。 这些原本定位20-25万区间的合资SUV,不得不进一步降价至15-20万区间,又与国产车型短兵相接。
国产阵营内部也在分化。 头部品牌如吉利星越L凭借沃尔沃技术背书,降价后仍保持15万以上价位;二线品牌如东风风行T5则通过42%的降幅死守10万以下市场。 一位奇瑞经销商透露:“瑞虎8系列现在月销过万,但单车利润只有3000元。 ”
政策环境加速了这场变革。 工信部2025年实施的第四阶段油耗限值标准,让许多老旧燃油车平台面临淘汰。 某合资品牌工程师透露:“现款CR-V的发动机技术根本达不到新标,降价清库是为换代车型让路。 ”国六B排放标准的全面落地,更让部分库存车成为“烫手山芋”。
消费者购车决策周期明显延长。 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2025年燃油SUV潜在客户平均对比车型数量从3款增至7款,决策时间从2周拉长到1个月。 抖音上汽车博主“老司机说车”观察到:“粉丝现在更关心5年养护成本,而非百公里加速成绩。 ”
细分市场的竞争已白热化。 10-15万区间,哈弗H6与长安CS75 PLUS的价格战导致两者毛利率均跌破5%;20-30万区间,奥迪Q3降价9.34万后,与丰田RAV4混动版价格重叠;30万以上市场,沃尔沃XC60和凯迪拉克XT5的降价迫使宝马X3跟进优惠。
经销商库存结构也在调整。 以往热销的白色、黑色现车被抢购一空,剩下的是冷门颜色和低配车型。 某奔驰4S店销售坦言:“GLC的蓝色款库存超200天,现在优惠10万都没人要。 ”部分经销商开始将库存车批量卖给出租车公司或租赁平台。
二手车市场遭受重创。 2025年8月,三年车龄的燃油SUV保值率普降15个百分点,宝马X1的二手车价甚至跌破20万。 瓜子二手车报告显示:“燃油SUV流转周期从15天延长到40天,车商宁可不收也不愿压资金。 ”
区域性差异愈发明显。 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率高的长三角地区,燃油SUV降价幅度普遍比北方高3-5个百分点;限牌城市的燃油车经销商则开始捆绑牌照租赁服务。 一位广州消费者反馈:“买燃油SUV送粤A牌三年使用权,算下来比租牌划算。 ”
汽车金融成为促销新手段。 多家品牌推出“三年免息”或“首付5%”方案,奔驰某4S店甚至允许客户用旧车残值抵扣首付。 但银行风控部门透露:“燃油车贷款违约率同比上升2%,部分车型已被列入谨慎放贷名单。 ”
售后服务战场悄然开启。 大众推出“终身免费保养”绑定客户,吉利则承诺“5年15万公里质保可转让”。 一位行业顾问分析:“单靠降价已不够,厂商正在用服务差异化保住基盘用户。 ”
供应商体系承受着连锁压力。 博世、电装等零部件企业被迫对燃油车部件降价10%-15%,部分生产线开始转向新能源零件。 一位轮胎经销商说:“燃油SUV配套订单减少30%,现在主要给新能源车供防爆胎。 ”
这场价格战甚至影响了汽车媒体的内容取向。 抖音头部车评人“猴哥说车”的直播中,燃油车评测流量下降40%,团队开始增加新能源车对比内容。 有网友调侃:“现在吹燃油车优点,就像在智能机时代夸按键手机耐摔。 ”
消费者维权案例也在增加。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9月关于“刚提车就降价”的投诉量环比翻倍。 有车主组建“降价维权群”,要求厂商补偿差价。 但法律人士指出:“除非合同约定保价条款,否则降价属市场行为。 ”
汽车产业园的生态随之改变。 北京某汽车城内,燃油车4S店开始腾出空间给新能源品牌建体验中心。 一位园区管理方透露:“燃油店租金下降20%,新能源店租金涨了30%。 ”洗车店老板抱怨:“现在来的特斯拉比宝马多,贴膜生意却少了,电车都不需要前格栅贴纸。 ”
员工流动率创下新高。 某合资品牌4S店销售经理表示:“燃油车团队三个月走了 half人,都跳槽去新能源品牌。 ”培训机构的汽车课程报名量显示,新能源维修课程学员数量已是燃油车课程的3倍。
广告投放策略彻底扭转。 2025年国庆期间,燃油SUV在电视广告的投放量同比减少60%,预算转向短视频平台。 某厂商市场总监承认:“投100万广告只能带来10组燃油车客户,同样的钱能获得50组新能源客户。 ”
就连车展形态都在变化。 2025广州车展上,燃油SUV展台观众稀疏,而新能源展台需要限流。 有观众调侃:“看燃油车像逛博物馆,看新能源车像挤地铁。 ”展商开始用VR试驾和电竞元素吸引年轻人。
汽车文化社群出现分化。 某燃油车俱乐部活跃度下降70%,会长无奈道:“组织自驾游都凑不齐10辆车。 ”而新能源车友会则通过充电桩共享和露营放电活动快速扩张。 有老车迷感叹:“燃油车的轰鸣声,快要变成时代回忆录了。 ”
租赁市场率先做出反应。 神州租车2025年采购清单中,燃油SUV占比从80%降至30%,取而代之的是纯电车型。 业务经理解释:“电车每公里成本比油车低0.3元,长租客户普遍指定要新能源车。 ”
汽车后市场生意模式被迫转型。 某连锁维修店老板说:“现在燃油车大保养订单少了一半,但贴膜和改装生意涨了三倍,都是新能源车主来升级音响和自动驾驶硬件。 ”轮胎店开始主推电车专用的低滚阻轮胎。
就连保险公司都在调整策略。 2025年10月,多家险企上调了老旧燃油车型保费系数,理由是“零件涨价且维修率高”。 相反,新能源车保费套餐开始包含充电桩险和电池险。 有车主发现:“Model Y的保费竟然比CR-V还便宜2000元。 ”
这场降价潮甚至改变了家庭购车决策逻辑。 有网友发帖称:“父母原本坚持买燃油车,看到邻居的电车每月电费只要油车十分之一,终于松口看新能源。 ”二胎家庭更纠结:“7座燃油SUV降价8万很诱人,但电车终身免保养似乎更划算。 ”
汽车评测标准也在重构。 以往看重百公里加速和越野能力的媒体,现在新增了智能座舱流畅度和OTA升级频率评分项。 有车评人直言:“燃油车机系统卡顿如老年机,年轻消费者根本忍不了。 ”
二手车估值体系面临重建。 车300平台数据显示,带L2辅助驾驶的燃油车比同款低配车保值率高8个百分点,但仍不及新能源车。 评估师指出:“消费者现在用‘智能配置折价率’来砍价,燃油车完全处于劣势。 ”
经销商集团开始战略转型。 广汇汽车2025年计划关闭百家燃油车4S店,同时新建50个新能源中心。 董事长坦言:“守着燃油车就像守着胶卷相机,技术淘汰时库存全是废铁。 ”
这场价格风暴中,最焦虑的或许是刚入行的汽车销售。 00后销售员小陈在知乎发帖:“培训时背的燃油车话术全作废了,现在客户开口就问续航和充电速度。 ”他所在的4S店,新能源车销量已占七成。
但燃油车并非全无拥趸。 越野老炮们仍在坚守,某帕杰罗车友会表示:“纯电车敢穿罗布泊吗? ”长途货运司机也坚持认为:“柴油SUV加满油跑1000公里,电车得充多少次? ”这些声音在降价潮中显得微弱却执着。
汽车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变革的震动。 从4S店销售到零部件工人,从二手车商到保险理赔员,他们正在经历行业十年未有的重构。 而消费者手握突然增加的预算,在眼花缭乱的降价标签前反复权衡,是抄底燃油车的最后狂欢,还是拥抱新能源的大势所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