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电动车型慎用经典名,ID 3不叫“电动高尔夫”要保持车型特质,未来将根据产品本质选择合适的命名方式

直到去年年底,我一直以为ID 3就是大众的电动高尔夫。毕竟,资料里看得清清楚楚:市场定位、尺寸、价格区间基本一致。等于说,ID 3是纯电版的万金油,像极了燃油粉时代的高尔夫。这么说,很多人也都这么理解吧。

突然在慕尼黑车展听到谢弗的那番话,才意识到大众可能真的在想一个别的路子。他说:ID 3不叫电动高尔夫,要保持车型特质。当时我一瞬间陷入沉思——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ID 3要走一条更清晰的车型传统路线?还是说,电动车想要留清晰的身份,不能随便用了传统名称?说一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车企对传统的依赖,有时候像个老固执的老爷子,好像不愿意轻易认输那套。

大众电动车型慎用经典名,ID 3不叫“电动高尔夫”要保持车型特质,未来将根据产品本质选择合适的命名方式-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大众准备让ID 3的内饰彻底变革,那种塑料硬得像塑料袋一样的问题,要彻底改掉。哎,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大众在研发部门其实像在做橡皮泥雕塑,材料不同、工艺转变,就能塑出截然不同的感觉。一个平台用久了,变化就是在材料上下功夫。

这里我得问一句:你有没有试过自己做手工艺术品?可以很小很细节,但每个细节的调整,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手感。车的体验也是如此——那些用料和做工,决定了你在驾驶时的那份触感。很多人跑偏了,觉得只要动力足就行了,可真正的感受是那些细节,比如挡把的手感,方向盘的厚实度。

说到这,我得强调一个误区:我感觉很多车企都在盯着新平台、新科技,忘了用户最终在意的还是实际体验。你试问,路上那点小波折,车的悬挂能不能过滤掉?座椅作工细不细,有没有让你觉得像家一样的温暖?我觉得,搞研发的那些人,可能会忽略现场的点滴。

我对ID 3未来的定位有点猜。我一直觉得,ID 3像是大众在电动车市场的试水田,既要保持传统,又要突破。但我又想:公司内部那么多人,有没有真在想,电动车是不是要彻底和燃油区别开?还是说,只是换个动力系统而已?这不禁让我怀疑:大众未来的车型命名策略,真的只是忠于产品本质,还是在试着避开根本的冲突和压力?

大众电动车型慎用经典名,ID 3不叫“电动高尔夫”要保持车型特质,未来将根据产品本质选择合适的命名方式-有驾

我在现场和一位销售聊天,他说:现在的客户真不一样,买车除了技术和实用,有不少还关心‘身份感’。这句话让我有点心虚——我一直在想,电动车的身份到底该怎么定义?前不久还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段子:电车不叫电动车,就像无线耳机不叫有线耳机一样,区别在于无声。这句话看似戏谑,但其实挺典型——产品本身的特质才是灵魂。

我还得提一句,小细节很重要。那天我翻开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ID系列的前期设计稿。变化其实很细微,只是一个线条的弧度不同了几度,整台车的气场就变了。可借用一句网络上的说法:好车的灵魂,藏在那些你看不见的细节里。

说起ID Polo,和ID 3站在不同位置。我也试过坐进去,发现比例、质感,和我的印象中的Polo相差不大——那种得体的线条,配置也挺贴心的。这个部分我觉得大众还挺会做的:在不打破传统的基础上,给你带点新鲜感。

但我有个疑问:未来如果大众真的把ID 3升华成纯正的车型,记得,高尔夫这个名号是不是会变得更纯粹?还是说,它会成为电动车里的特殊符号——像苹果发布会那样,名字本身就代表一种风格,而不是简单的过去的延续。

大众电动车型慎用经典名,ID 3不叫“电动高尔夫”要保持车型特质,未来将根据产品本质选择合适的命名方式-有驾

他们说未来会根据产品本质选择命名方式。我思考了片刻,觉得点子其实不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给宠物取名,起名要符合它的性格。这个性格,不仅仅是标签那么简单,还是未来市场认知的 标签牌。

你们觉得,如果某天大众推出一款纯电的高尔夫,它要是真的跟燃油的高尔夫一样有趣、实用?还是应该用一个全新名字,保证不偷工减料?这年头名字也变成一种标签,带着客户的期待和压力。

这段时间我也在想:车型的命名是不是会变得更科学?还是会像现在这样,偶尔憋个大招,用点套路。毕竟,命名的背后,是品牌的一张脸。

大众电动车型慎用经典名,ID 3不叫“电动高尔夫”要保持车型特质,未来将根据产品本质选择合适的命名方式-有驾

对了,临场我还跑去问了个修理工:你觉得电动车没传统车好修不?他轻轻摇摇头,笑着说:真想不通,有些电池拆一拆,和旧车拆引擎一样麻烦。供需关系也很微妙。用生活比喻,他说:修车就像修剃须刀,哪里出点问题,你得知道哪里细节容易出错。

我觉得,电动车的最大困扰,还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部结构。这也是我不太相信所有人都能在车里找到安全感的原因。技术再先进,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些用心的细节。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想象一下,下次换车的时候,我会不会优先考虑是不是还原那份经典——或许不是,或者说,还是要看车的内核到底是不是厚实。这让我想到:很多人买车,不光看外观线条,更在意手感,这个手感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我把车看得太细碎。的确如此。反正,我觉得未来大众会通过运动感、操控感,用心在各个细节上追求极致,不一定非要套用高尔夫的名号。毕竟,那个名字,曾经代表太多回忆。

大众电动车型慎用经典名,ID 3不叫“电动高尔夫”要保持车型特质,未来将根据产品本质选择合适的命名方式-有驾

放个悬念。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未来的ID 3没有了高尔夫的影子,它还能像现在一样有亲切感吗?或者说,它会变成另一种标志,比如智能生活的象征?你觉得,这样的变动,会不会反过来,打击一部分忠实用户的记忆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