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车市,比天气还燥热。比亚迪一套“三板斧”抡下来,合资品牌直接懵了——降价、技术、政策三连击,刀刀见血。上海车展上,大众高管组团围观比亚迪展台的照片刷屏,网友调侃:“这哪是看车,分明是抄作业现场!”而更狠的是,比亚迪秦PLUS DM-i直接把价格砸到9.98万,网友炸锅:“这是要掀合资车的饭桌啊?”
第一幕:价格屠夫的“掀桌战术” 合资车还在纠结“降价伤品牌”时,比亚迪已经抡起价格大锤。秦PLUS DM-i冠军版上市当天,“油电同价”四个字直接把A级车市场劈成两半。卡罗拉、朗逸的销售顾问连夜改话术:“我们底盘更扎实……呃,保值率更高……”可消费者不买账——比亚迪的DM-i混动油耗3.8L,绿牌还免税,算完账差价够加五年油。
政策助攻更是神操作。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延续到2027年,北京上海等城市还送绿牌。反观合资燃油车?限行限号不说,4S店销售都快改行卖保险了。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买合资燃油车,落地价比比亚迪贵3万,用车成本每年多花5000,五年下来差价能买辆五菱宏光MINI EV。
第二幕:技术派的“降维打击” 如果说价格是明枪,技术就是暗箭。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针刺实验视频播放量破亿,直接把“自燃”踢出新能源词典。e平台3.0的八合一电驱系统,效率吊打合资车的“油改电”残次品。某德系品牌工程师私下吐槽:“我们还在研究怎么塞进更大的油箱,人家已经玩整车OTA升级了。”
最诛心的是垂直整合模式。从电池到芯片,比亚迪70%零部件自研自产。上海疫情时,合资车厂因为缺芯停产,比亚迪的IGBT芯片照常出货。网友戏称:“大众丰田在等货,比亚迪在等对手。”
第三幕:合资车的“集体破防”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主流合资品牌销量暴跌21%,比亚迪却逆势暴涨88%。东风日产4S店挂出“日供18元”的横幅,被吐槽:“这是卖车还是卖奶茶?”更惨的是韩系车,起亚K3官降3万,4S店再砍2万,结果月销还没破千。
转折点出现在8月。某日系品牌被曝用老款发动机冒充新款,车主拉横幅维权。知乎热评一针见血:“合资车最后的情怀滤镜,碎了一地。”反观比亚迪,海豹车型欧洲卖40万人民币,德国媒体酸溜溜地写:“中国车以前是廉价代名词,现在教会我们什么叫技术溢价。”
尾声:风暴才刚刚开始 当特斯拉还在玩“降价-维权-再降价”的循环时,比亚迪已经布好下一局:仰望U8对标奔驰大G,腾势D9抢GL8的商务客,方程豹瞄准牧马人……网友开始押注:“下一个被卷死的会是谁?”
或许答案藏在广州车展的角落里——某合资品牌展台冷清得像图书馆,而比亚迪展区排队体验的人流,蜿蜒到了隔壁劳斯莱斯的门口。这一幕,像极了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与苹果的交替。只不过这次,中国品牌站在了擂主的聚光灯下。
所以问题来了:当国产车的技术、价格、政策三座大山压下来,合资车还能靠什么翻盘?情怀?标致?还是那句苍白的“我们底盘更扎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