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下的变革 央企崛起与轮胎业突围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三大事件悄然重塑行业格局。长安汽车升格独立央企。比亚迪主动战略调整。车企集体承诺60天回款。这些变化正直接冲击着轮胎行业。
01 央企重组:资源整合与配套新机遇
2025年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正式升为独立央企。排名第73。与一汽、东风并列三大汽车央企。
新长安目标雄心勃勃:2030年整车产销5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销量超30%。跻身全球前十品牌。
国资委已经明确:将对三家央企新能源汽车进行单独考核。全力追赶特斯拉和比亚迪。
这意味着什么?更多资源将向央企倾斜。东风与长安若合并落地。短期直接拉动轮胎需求。长期推动技术升级和国际化。头部轮胎企业如中策、玲珑、赛轮可能获得更多长期订单。央企倾向选择头部供应商。中小厂商压力加大。
02 比亚迪减速:从野蛮增长到战略调整
比亚迪正在放慢脚步。减少工厂班次。推迟新生产线计划。
数据说明一切:2024年销售427万辆。2025年目标550万辆。但前五个月仅售176万辆。产量增速急剧放缓:4月13%。5月0.2%。较2024年第四季度下降29%。经销商库存高达3.21个月。远超行业1.38个月的平均水平。
比亚迪已取消夜班。四家工厂产量减少至少三分之一。
这对轮胎配套企业意味着什么?配套需求增速可能放缓。比亚迪正寻求成本控制。甚至向供应商提出降价要求。有消息称比亚迪曾要求玲珑轮胎降价10%。
但危机中蕴藏机遇。比亚迪正加速海外布局。在柬埔寨建厂组装电动车。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优势(仅为珠三角三分之一)和欧美“零关税”特权。中国轮胎企业早已布局柬埔寨。赛轮累计投资超10亿美元设3家工厂。万力轮胎一期投资2.39亿美元。正道轮胎规划年产720万套轮胎。
03 60天回款:解放数百亿资金压力
6月10日开始。比亚迪、一汽、东风、广汽等17家主流车企集体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内。
这是革命性的变化!此前行业平均账期令人触目惊心——2024年13家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均值达174.15天。有些甚至超过200天。
对轮胎企业而言。这如同及时雨。浇灌长期干涸的现金流荒漠。
数字惊人:以中国乘用车月销量300万辆为例。每月原配轮胎市场规模约1300万条。若均价300元。缩短账期可释放近40亿元流动资金。全行业每年结算资金将从160亿元提升至240亿元。现金流提升幅度高达50%。
这是什么概念?轮胎企业可以更快收回货款。减少融资成本。投入技术研发。改善经营状况。尤其有利于头部轮胎企业如玲珑、赛轮等。
但承诺如何落地才是关键。有业内人士担忧:车企可能用商业承兑汇票替代现金。名义账期缩短但实际资金到账延迟。或者通过拖延验收、结算等流程变相延长账期。
04 轮胎行业的挑战与未来
现实依然严峻。2025年一季度橡胶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41%。轮胎利润下降34.29%。炭黑下降53.64%。橡胶助剂下降7.45%。新产能仍在投产。库存积压。价格竞争愈演愈烈。
商业银行已开始对部分新增产能轮胎企业贷款进行实际背调和压力测试。
中国轮胎行业需要从“以量取胜”转向“质量增长”。大多数企业仍仿照欧美品牌花纹生产。缺乏自身技术体系和数据积累。只有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力。才能提高在汽车产业中的话语权。
一些企业已在行动:三角轮胎为比亚迪多款车型提供专用轮胎。从2010年起合作至今。风神轮胎2023年净利润增长312.74%。央企背景使其具备独特优势。
结语:变革时代的生存之道
汽车产业正在告别野蛮生长时代。接下来比的不是谁跑得快。是谁活得久。
央企将主导市场并占据相当份额。与民营头部企业共同承担技术创新任务。政策支持会更精准更挑剔。不再是想上就能上。
对轮胎企业而言:配套业务可能集中向头部企业。资金压力缓解但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成为生存关键。海外市场带来新机遇。
车轮滚滚向前。唯有适应变革者才能驶向未来。
欢迎关注“鲲轮天下”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深度行业分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