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大跃进,谁来守住电动车的安全底线?
当小米SU7撞上护栏后,那个本该弹开的隐藏式门把手纹丝不动。这不是电影特效,这是2025年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真实一幕。就在同一天,国家宣布投入2000亿建设充电桩,目标是三年倍增。
我盯着这两条新闻看了半天,突然觉得特别魔幻。我们一边连最基本的车门安全都保障不了,一边却在疯狂堆砌充电桩数量。这感觉就像给危房疯狂装修厨房,却不管承重墙已经开裂。
恕我直言,这场充电桩大跃进,正在完美转移公众对车辆本质安全的关注。你们算过没有,2000亿能建多少充电桩?但你们知不知道,这笔钱足够让所有车企把全系车型的安全标准提升两个等级?
现在的情况是,车企们都在比谁充电快、谁续航长、谁智能化程度高。结果呢?最该保障的生命安全,反倒成了可以妥协的选项。
工信部在2025年9月24日就发过征求意见稿,准备禁止不安全的隐藏式门把手。这说明什么?说明问题早就被看见了。可直到出了人命关天的事故,整个行业还在忙着搞充电桩的军备竞赛。
我认识的一个工程师私下吐槽:“现在公司开会,90%时间在讨论怎么把充电时间缩短一分钟,只有10%时间在说安全改进。因为充电速度消费者看得见,安全结构他们看不见。”
这让我想起那个经典比喻:大家都在忙着给车加油,却没人检查刹车片是否已经磨平。
更讽刺的是,就在充电计划公布的同时,车圈还在上演“抵制黑公关”的戏码。某些车企不去解决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反倒把消费者的合理质疑都打成“黑公关”。这波操作,堪称当代版的掩耳盗铃。
《浙江日报》说得一针见血:不能把安全关切污名化为黑公关。现在倒好,一边用充电桩的宏大叙事转移视线,一边用“黑公关”的大帽子堵消费者的嘴。这套组合拳打得漂亮,可惜用错了地方。
说实话,我不反对建充电桩。但问题是,当你的车在事故中连门都打不开时,充电五分钟能跑五百公里又有什么意义?
央视新闻最近表态很明确:要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可现在两千亿的资金流向充电基建,会不会让车企更加有恃无恐,继续在安全上偷工减料?
别忘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才是那个1,其他所有功能都是后面的0。没有安全,再多的0也都是泡沫。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你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充电桩吗?还是更需要一辆在关键时刻能保住性命的车?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打算买电动车的人好好想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