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辆小米YU7准新车涌入二手市场,普遍加价1万至2万元,甚至稀有版本溢价高达1.6万元。这并非简单的供需失衡,而是数字时代稀缺效应被极致放大,引爆非理性消费的又一例证。
小米YU7,官方售价25.35万至32.99万元,却在二手市场飙升至35万至39万元。这些“准新车”里程不足百公里,来源复杂:专业车商抢订转售,或首批车主溢价出让。消费者甘愿支付溢价,只为“当天提车”,因为新车交付周期漫长,标准版需等待57-60周,Max版也需41-44周。
这股加价潮,是经济学供需法则、社会学从众心理与心理学稀缺效应的合力。市场对小米YU7的狂热追捧与初期产能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供不应求,价格飙升。这不仅是商品价值的交换,更是对“即时拥有”这一稀缺体验的荒谬定价。
从众心理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小米YU7的“现象级”热度,伴随着海量订单和媒体轰炸,让消费者潜意识中将其视为身份象征或潮流风向标,生怕错过。这种集体狂热,往往能轻易冲垮理性消费的堤坝。
心理学中的稀缺效应被极致放大。当商品变得稀缺,其感知价值便会几何级数提升。小米YU7的超长交付周期,无意中营造出“一车难求”的假象,激发了消费者强烈的占有欲和竞争心理。这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心理,驱使部分消费者不惜支付高额溢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零公里二手车”通过黄牛操作、伪造直系亲属关系等方式规避官方限制,暴露出市场监管的灰色地带。尽管小米官方已明确表示不支持订单转让并提示风险,但“时间就是金钱”的诱惑,仍让部分消费者铤而走险,甘愿承担诈骗或法律纠纷的风险。
然而,这种非理性溢价注定是昙花一现。小米北京亦庄二期工厂已提前竣工,预计8月产能将达8000台/月,四季度更将提升至2万台/月,交付周期有望大幅缩短。同时,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政策,旨在从政策层面阻断套利空间,遏制“零公里二手车”扰乱市场秩序。
多地已启动经销商违规上牌追责机制,这些举措将有效压缩黄牛的生存空间,促使市场价格回归理性。正如小米SU7上市之初的加价现象,随着产能提升和市场回归理性,最终也归于平静。小米YU7的命运,亦将如此。
“物以稀为贵”是市场永恒的法则,但当稀缺被过度炒作,消费便可能沦为一场击鼓传花的危险游戏。小米YU7的加价潮,警示消费者在面对热点产品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盲目跟风。它也提醒品牌方,在享受市场热度的同时,必须警惕产能与营销之间的巨大落差,警惕稀缺效应无意中助推的非理性消费,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毕竟,汽车的本质是出行工具,而非投机套利的金融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