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咱们国内的汽车圈子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主角就是现在卖得特别火的比亚迪。
这事儿不大不小,但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戏剧性,最后的结果还让大伙儿都挺满意,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事情的起因,是比亚迪官方觉得,他们那个给车主们用的手机APP,名字叫“比亚迪”,是不是有点太直接、太朴素了?
于是,本着跟用户多互动、搞点新花样的想法,比亚迪就发起了一个活动,号召广大车主和网友们,来给这个APP起个新名字。
这个活动一推出来,反响那叫一个热烈。
毕竟是给国内新能源车的“老大哥”出谋划策,参与感十足。
一时间,大家的热情都被点燃了,总共有7456位热心用户提交了自己的创意。
这数量可真不少,说明比亚迪的用户黏性确实高,大伙儿都愿意参与到品牌的建设里来。
经过官方的一轮筛选,有五个名字脱颖而出,进入了最终的投票环节,让所有车主来决定APP的“新身份”。
这五个候选名字分别是:“成就梦想”、“迪家”、“小迪智联”、“启迪”和“筑梦”。
你看这几个名字,都挺有讲究的。
“成就梦想”是比亚迪的企业口号,听着就很有气势;“迪家”呢,显得亲切,像个大家庭;“小迪智联”科技感满满;“启迪”和“筑梦”也都是寓意很好的词。
投票通道一开,更是吸引了16334名车友真金白银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最终,结果出来了,“成就梦想”以7648票的绝对优势拿下了第一名,比第二名“迪家”的4927票高出了一大截。
按理说,活动到这里,流程走完了,民意也“体现”了,接下来就该是官方发个公告,庆祝新名字诞生,然后更新APP,一切顺理成章。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官方公布“成就梦想”这个冠军名字之后,风向突然就变了。
之前投票时的热闹劲儿,瞬间变成了社交媒体和车友群里铺天盖地的反对声。
绝大多数用户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有媒体统计说超过九成的声音都在说:“别改!”“这名字太土了!”“还是‘比亚迪’这三个字最好!”
这就让人纳闷了,这冠军不是你们自己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吗?
怎么刚选出来就后悔了,还闹得这么厉害?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琢磨一下就明白了。
首先,投票的群体和全体用户的群体,不完全是一回事。
愿意花时间去参与投票的,往往是品牌的核心粉丝,他们对品牌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可能会更偏爱“成就梦想”这种有情怀、有品牌烙印的名字。
但是,更多的普通用户,他们可能根本没关注这个投票活动,他们对APP的需求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工具。
我每天用它开锁、开车窗、开空调,它对我来说就像家里的钥匙、电视的遥控器。
你给遥控器起个名叫“视界之光”,给钥匙起个名叫“幸福之门”,是不是听着就有点别扭?
大家觉得,“成就梦想”这个口号,用在企业宣传、品牌故事里没问题,但放在一个天天要用的工具APP上,就显得有点“用力过猛”,甚至有点“尬”。
每次打开APP,屏幕上跳出“成就梦想”,感觉就像有个班主任在旁边说:“同学,今天你为梦想努力了吗?”这种感觉,对于只想安安静静开个车的普通人来说,确实有点多余。
其次,就是品牌辨识度的问题。
“比亚迪”这三个字,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气。
它简单、直接,一听就知道是谁。
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你把它改成一个听起来很美好的词“成就梦想”,那问题就来了。
新车主想下载APP,在应用商店里搜什么?
搜“比亚迪”可能就找不到了,搜“成就梦想”,出来的可能是一堆励志软件。
这就给用户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削弱了品牌的传播力。
一个好的名字,应该是让人一下子就能记住你是谁,而不是让人猜你是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舆情反转,比亚迪接下来的操作,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们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仗着自己是大公司就无视用户的声音。
相反,他们非常迅速地做出了回应,而且姿态放得非常低。
比亚迪官方说了一句特别实在的话:“用户的建议始终是比亚迪最珍贵的财富”。
紧接着,经过内部的快速讨论,他们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拍手叫好的决定:听大家的劝,APP不改名了,就还叫“比亚迪”!
这个180度的大转弯,非但没有让比亚迪丢面子,反而赢得了一片赞誉。
车主们都觉得,比亚迪这次真的“听劝”,真的把用户当回事了,这格局一下就打开了。
一场差点搞砸了的营销活动,硬是被比亚迪用真诚的态度,变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品牌形象宣传。
大家纷纷留言说“这才是我们支持的国产品牌该有的样子”,还有人说“名字不重要,赶紧把精力放在优化APP功能上吧,让老车主的体验好一点才是正事”。
你看,用户的需求其实一直都很明确,就是希望产品好用、服务到位。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对那位提出“成就梦想”这个名字并获得第一名的用户,处理得也相当妥帖。
按理说,名字没被采用,那个“采用奖励”是不是就可以不发了?
但比亚迪没有这么做。
他们不仅照常发放了入围的奖励,还把原定的那个价值10000积分和50梦想值的“采用奖励”也一分不少地给了这位用户。
这个举动,既体现了对活动规则的尊重,保护了参赛者的权益,也展现了企业的大度和诚意,可以说是里子面子都照顾到了,处理得非常漂亮。
整件事看下来,比亚迪这次从发起活动到最终“听劝”,可以说是有惊无险,甚至因祸得福。
它不仅没因为改名风波损失什么,反而通过积极倾听和快速反应,大大提升了在用户心中的好感度。
这也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在现在这个时代,用户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了,他们是品牌重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一个品牌想要走得更远,除了把产品技术搞好,更要学会怎么跟用户打交道,怎么真正地去尊重用户的声音。
有时候,最好的策略,恰恰是最朴素的真诚。
比亚迪这一波操作,无疑是给自己的品牌形象加上了厚厚的一层滤镜,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国企业形象。
全部评论 (0)